物理思维导图八年级

《物理思维导图八年级》

一、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产生:
    • 振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 振动源:声源。
  • 传播:
    • 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
    • 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 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一般 v(固) > v(液) > v(气) 。15℃空气中声速约340m/s。
    • 影响因素:介质种类、温度。
  • 回声:
    • 概念: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
    • 利用:测距、探测。
    • 区分: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大于0.1s才能区分。

2. 声音的特性

  • 音调:
    • 概念:声音的高低。
    • 决定因素:振动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 单位:赫兹(Hz)。
    • 人类听觉范围:20Hz - 20000Hz。
    •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 响度:
    • 概念:声音的强弱(大小)。
    • 决定因素: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影响因素:距离声源的远近。
    • 单位:分贝(dB)。
  • 音色:
    • 概念: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 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 作用:区分不同的声音。

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噪声:
    • 定义: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 来源: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
  • 危害:
    • 影响听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
  • 控制:
    • 在声源处减弱(消声)。
    •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
    • 在人耳处减弱(隔声)。

二、光现象

1. 光的传播

  • 光线:
    • 概念: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
  • 传播特点: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光速:
    • 真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c = 3×10^8 m/s。
    • 介质:光在介质中的速度小于在真空中的速度。
  • 应用:
    • 小孔成像: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激光准直。
    • 影子的形成。

2. 光的反射

  • 反射定律:
    • 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可逆性:光路是可逆的。
  • 镜面反射:
    • 定义: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上,反射光线仍然平行。
  • 漫反射:
    • 定义:平行光线射到粗糙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
  • 平面镜成像:
    • 特点:正立、等大、虚像,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 原理:光的反射。
    • 应用:潜望镜、穿衣镜。

3. 光的折射

  • 折射定律:
    • 内容: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垂直入射:当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 应用:
    • 海市蜃楼。
    • 水中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浅。
    • 透过玻璃看到物体错位。
  • 透镜:
    •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 透镜及其应用

  • 焦点和焦距:
    • 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 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发散,其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
  • 凸透镜成像规律:
    • u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u = 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 f < u <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 u = f,不成像。
    • u < 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应用:
    • 照相机:u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投影仪:f < u <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 放大镜:u < 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5. 光的色散

  • 光的颜色:
    • 太阳光是复色光,由七种颜色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
    •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
  • 色散:
    • 定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现象。
  • 颜色混合:
    •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三、质量与密度

1. 质量

  •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 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 测量:
    • 天平:测量质量的工具。
    • 使用方法:放置水平,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左物右码,读数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示数。
  • 特性: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而改变。

2. 密度

  • 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 公式:ρ = m/V
  • 单位:千克/米^3 (kg/m^3),常用单位:克/厘米^3 (g/cm^3)。
  • 特性: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 应用:
    • 鉴别物质。
    • 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 固体:用天平和量筒测量质量和体积,然后用公式计算。
    • 液体:用量筒测量体积,用天平测量一定体积的液体的质量,然后用公式计算。

3. 密度与社会生活

  • 物质的密度与用途:
    • 选择材料:根据密度、强度、耐腐蚀性等因素。
    • 计算建筑材料的质量和体积。
  • 密度变化:
    • 温度变化:一般情况下,物体热胀冷缩,密度发生变化。
    • 状态变化: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密度可能不同。
  • 混合物密度:
    • 混合物密度等于混合物的总质量除以总体积。

这只是一个基础的思维导图,可以根据学习的深入不断完善和拓展。例如,在“光现象”部分可以更详细地展开各种光学仪器的原理和应用,在“质量与密度”部分可以增加一些关于密度应用的实际案例。记住,思维导图的目的是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整。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咏柳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