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旅程思维导图
说起来,这“用户旅程思维导图”啊,听着挺高大上的,像什么战略咨询公司憋出来的PPT标题。可真琢磨透了,会发现这玩意儿其实挺朴实的,就是一幅关于“人”如何跟你的产品、服务、品牌打交道的“地图”。不是那种卫星俯瞰的精确地图,更像是一张手绘的藏宝图,上面标注着用户的脚步、情绪、想法,甚至那些不为人知的小疙瘩。
你有没有那种经历?就是你想买个东西,从最初朦朦胧胧有个念头,到网上搜了一圈,比来比去,下单,然后眼巴巴等快递,收到货,拆开,使用,最后可能还会写个评论或者直接丢一边再也不看。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旅程”。而所谓的思维导图,就是试图把这个过程摊开、画出来。
我喜欢用“画”这个词,因为它更形象。你得想象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脾气有感受的“人”。他/她可能是个急匆匆的上班族,午饭时间想点外卖;可能是个第一次给宝宝买尿布的新手妈妈,对各种品牌一头雾水;也可能是一个退休的大爷,想学着在网上订火车票。这些人,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期待,统统不一样。你得跟着他们的步子走,看他们在哪里停顿,在哪里会皱眉,在哪里会眼前一亮。
别以为用户旅程是从他们“注册”或者“购买”那一刻才开始。错!大错特错!很多时候,旅程的起点甚至在你这个产品/服务还没正式登场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比如,用户可能只是偶然听到朋友提起,或者刷手机时无意瞥到一篇软文,又或者只是心里痒痒、有个未被满足的小渴望。这些,都是旅程的萌芽。
然后呢?他们会去搜索。这个搜索行为本身就充满了未知和探索。他们用什么样的关键词?是在百度、微信、小红书还是知乎上搜?他们点开了哪些链接?哪些标题让他们觉得“就是这个!”而哪些又被无视了?这里面的门道可深了。你得站在用户的立场去想:他们此刻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最担心的是什么?他们能轻易找到他们要的吗?
找到信息后,就是评估和比较。这是个纠结的过程。想象一下,屏幕上弹出一大堆相似的产品,价格有高有低,评论有好有坏,功能描述五花八门。用户怎么选?他们会看评价,看图片,看参数,看售后。他们会权衡利弊,心里默默打分。这个阶段的情绪波动可能很大,从最初的好奇到困惑,再到犹豫,最后可能豁然开朗决定下单,也可能心灰意冷直接放弃。每一个触点(touchpoint),都是一次与用户对话的机会,也可能是用户流失的风险。
终于到了行动环节——购买或使用。这个过程是不是顺畅?注册流程是不是简洁?支付方式是不是方便?页面加载速度是不是快如闪电?这些看似细节的地方,往往决定了用户是顺利过关还是卡壳甚至暴走。你得把每一个操作步骤都掰开揉碎了看,模拟用户可能遇到的所有状况:输入错误怎么办?网络突然断了怎么办?想修改订单怎么办?每一个“如果”都应该被预见和处理。
别以为买完或者用上就万事大吉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使用体验是核心中的核心。产品是不是好用?服务是不是及时?有没有遇到问题?遇到了问题能不能快速找到解决方案?很多时候,一个糟糕的售后体验,能瞬间摧毁用户之前所有的好感。而一个超出预期的惊喜(哪怕只是客服的一句暖心问候),却可能让用户死心塌地。
还有,分享和忠诚。满意的用户会不会口碑传播?会不会成为你的回头客?不满意的用户又会在哪里吐槽?这些都是旅程的延伸。用户离开你的产品/服务之后,他们的思绪并不会戛然而止。他们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们的体验,可能会给身边的朋友推荐或劝退,也可能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基于这次的经历,重新做出选择。
所以,绘制用户旅程思维导图,不是填表格,也不是走流程。它更像是一种共情的练习,一种换位思考的深度实践。你得把自己抛进去,沉浸在用户的世界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捕捉他们的微小需求。导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应该代表用户的一个重要时刻;每一条连线,都应该描绘用户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情绪流和行为路径。
你需要标注清楚几个关键要素:首先是阶段。从认知到考虑,从决策到行动,再到使用和忠诚/离开,可以分得很细,也可以粗略概括,但脉络得清晰。然后是用户在每个阶段的目标是什么?他们想达到什么?接着是他们的行为,具体做了哪些事?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情绪如何?是兴奋、焦虑、满意还是沮丧?再是触点,他们在哪里与你的品牌/产品/服务发生了互动?是官网、APP、实体店、客服电话、社交媒体还是朋友推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痛点和机会点。用户在哪里遇到了麻烦?他们在哪里感到了不爽?这些痛点就是你的改进方向。用户在哪里感到了惊喜?他们在哪里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这些机会点就是你可以深挖和强化的地方。
画这张图的过程,往往会揭露一些你平时看不到的真相。你可能觉得自己产品流程设计得挺好,结果发现用户在某个不起眼的步骤频繁卡顿;你可能以为某个功能是核心卖点,结果发现用户根本没注意到;你可能觉得客服回复挺及时,结果发现用户在漫长的等待中已经怒火中烧。这些落差,就是用户旅程思维导图的价值所在。它强迫你跳出自己的主观视角,用用户的眼睛去看,用用户的心去感受。
一张好的用户旅程思维导图,不是挂在墙上的摆设,也不是交差用的报告。它是团队内部沟通的桥梁,是产品迭代的指南针,是优化服务的路线图。当你和设计师讨论界面布局时,可以指着导图说:“你看,用户在这个阶段是最焦虑的,我们要用最简洁的方式引导他们。”当你和运营讨论活动方案时,可以指着导图说:“用户离开后,他们的痛点是这个,我们可以针对性地推送内容。”当你和客服讨论培训时,可以指着导图说:“在这个触点,用户的情绪往往是负面的,我们的回应要格外耐心。”
说到底,用户旅程思维导图,画的不是流程,画的是人情世故,画的是你和用户之间的那条无形纽带。把这条纽带画清楚了,你才知道在哪里用力,在哪里需要温柔,在哪里可以创造惊喜,在哪里必须避免踩雷。它让你从冷冰冰的数据和抽象的概念中解脱出来,去看见那个鲜活的个体,去理解他们的挣扎与期待。这不光是做产品、做服务的方法,更是看待商业、看待“人”的一种视角。用这种视角去审视一切,你会发现很多以前想不明白的事,突然就豁然开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