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组成思维导图”,听着就像要把那团温热、跳动着的肉块,拆解开来,摆在纸上,画出线条,标注节点。可它哪是那么规整、逻辑分明的玩意儿?它是一团混沌,是生命的漩涡,是情绪的容器,同时,又是这具身体里最最精密的、永不停歇的机器。硬要画个图,大概只能描摹出个骨架,那些跳跃的、湿漉漉的、充满电流的细节,怎么画?但好吧,既然要“组成”,那我们就一层一层、一块一块地来看,尽管我的思绪可能会飘得很远,这可不是学校里那些死板的生物课本。
从外面说起吧。最外面那层,像个外套,是个双层膜囊,兜着整个心脏。叫什么来着?哦,对了,心包膜。听起来就挺有包裹感。它不是紧巴巴地贴在心肌上,中间有点儿空间,装着点儿液体,那点儿液体是缓冲,是润滑。你想想,这颗心跳啊跳啊,一天十万次,没这层光滑的膜和那点儿液体的缓冲,不得跟周围的肺啊、大血管啊摩擦得冒烟?它给心脏留了个私人空间,一个湿润的小屋。但有时候,这层膜也会发炎,疼起来要命,好像给心脏穿了件磨砂的、带刺的衣服,每跳一下都在扎你。所以,别小看这薄薄的一层膜,它护着里面那个重要的家伙。
脱了这层外套,就摸到心脏的墙壁了。这墙壁可不是哪里都一样厚。最里面那层,贴着流淌的血液,光滑得像缎子,叫心内膜。它必须得光滑,血液才不会在这里磕磕绊绊,才能顺畅地流过,不然,凝血、血栓,麻烦就大了。它薄薄的,却像个敏感的里衬,直接感受着血流的冲击和抚摸。
心内膜外面,是真正的主力军,是构成心脏“肉体”的主体,厚实得惊人,尤其是在左边,那里承担着把血泵向全身的重任。这就是心肌。啊,心肌!想到它,我就觉得不可思议。这块肌肉,长得跟骨骼肌有点像,有横纹,但它不是你想收缩就能收缩的,它是自己跳的,不归你管,它有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意志。而且,它真的、真的太能干了。从你出生前在娘胎里开始,就一直在跳,直到你生命的尽头,几乎没有停歇。累吗?肯定累啊!但它就是那么坚持着。它不是匀速的,它会根据你的情绪、你的活动调整频率和力度。你生气、害怕、激动,它就狂跳不止;你放松、平静、睡着,它就悠悠地、沉稳地跳。它把你的喜怒哀乐都转化成了跳动的节拍。这层心肌,左边左心室那边特别厚,右边右心室那边相对薄一些,因为它只需要把血泵到近处的肺里。心肌的厚度,是力量的象征,也是压力的写照。高血压的人,左心室的墙壁会越来越厚,那是它在努力对抗高处的压力,像个长期超负荷工作的工人,虽然变得强壮,但也可能变得僵硬,失去弹性。
好,说完了墙壁,我们来看看心脏里面的“房间”。心脏有四个腔室,就像一座两层楼的房子,中间有墙隔开。上面两个小点的房间叫心房,下面两个大点的、肌肉墙壁更厚的房间叫心室。
先看右边,身体里用过的、脏兮兮的(其实是缺氧的)血,通过上下两根大静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汇集到右边上面的小房间,就是右心房。它像个接收站,静静地等着血液流进来。血满了,右心房就收缩一下,把血挤到下面的大房间——右心室。这里,有一扇门,防止血倒流回去,这扇门有三个瓣,叫三尖瓣。听名字就知道,它像三个小叶片或者说三个“门”组成。
右心室可就不是等着那么简单了,它是泵!它需要有力地收缩,把这些缺氧的血“喷”出去,喷到哪里?当然是去洗个澡、换口气——去肺里!从右心室出去,要通过另一扇门,这扇门像半个月亮,叫肺动脉瓣,出去就是肺动脉,直奔肺脏。
好了,血液在肺里转了一圈,把二氧化碳给了肺,从空气里抓满了氧气,变成鲜红、充满活力的血,然后它们通过几根肺静脉,回到了心脏的左边。这次进的是左边上面的小房间,左心房。你看,右边收全身的血,左边收肺里的血,分工明确。
左心房也满了,一样会收缩,把血挤到左边下面的大房间——左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也有一扇门,但它只有两个瓣,像主教戴的帽子,所以叫二尖瓣,也叫僧帽瓣。这扇门特别重要,它承担着左心室巨大压力下不让血倒灌回左心房的任务。二尖瓣和三尖瓣底下,不是自由悬浮的,它们有“绳子”拉着,这些“绳子”叫腱索,连在心室壁上的小肌肉块——乳头肌。想象一下,就像降落伞的伞绳和抓住绳子的手,左心室收缩时压力山大,全靠这些腱索和乳头肌拉住瓣膜,不让它们被压力掀翻,不然血就会倒流,那就是心脏病了。这些小结构,看着不起眼,精巧得很!
然后,就是左心室发威的时候了!它那厚厚的肌肉墙壁,使出全身力气一挤,把鲜红的、富含氧气的血,通过身体里最大、最粗的一根动脉——主动脉,“发射”出去!射向全身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胞。从左心室出去到主动脉,同样有一扇半月形的门,叫主动脉瓣。这扇门必须坚固,必须能承受左心室喷射时的巨大冲击力。主动脉瓣一开,血像潮水一样涌入主动脉,然后一层一层分支,送到大脑、送到指尖、送到脚趾,送到所有需要能量和氧气的地方。
所以你看,血流的路径就是:身体(缺氧血)→上/下腔静脉→右心房→三尖瓣→右心室→肺动脉瓣→肺动脉→肺(交换气体)→肺静脉→左心房→二尖瓣→左心室→主动脉瓣→主动脉→全身(送氧)。像一个完美的循环。
这套复杂的泵血系统要怎么启动?怎么保持节奏?这就得靠心脏自己的“电力系统”了。心脏自己能发电,也能导电,不依赖大脑(虽然大脑可以调节它)。这套传导系统,就像心脏的“神经”或者说“电路板”。起点通常在右心房上面一个叫窦房结的小组织,它是心脏的天然起搏器,每隔一段时间发一个电信号,这个信号像波浪一样传遍两个心房,让心房收缩。然后电信号汇集到心房和心室之间一个叫房室结的地方,这里会稍微“停顿”一下,给心室争取点时间充满血,然后信号再快速通过一条“电线”——希氏束,传到心室壁里的浦肯野纤维网络,这些纤维布满心室,电信号一到,整个心室的肌肉就同步、有力地收缩。这一系列的电活动,就是我们在心电图上看到的那一条条曲线。这套系统要是出了问题,心跳就可能变快、变慢、不规律,甚至停跳,非常危险。它藏在心肌里,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心脏跳动的根本驱动力。
最后,别忘了,这颗一直在工作的肌肉,它自己也是需要能量和氧气的!它像一个总在付出的母亲,也需要有人来照顾。照顾它的是一套它自己的血管系统,叫冠状循环。从刚离开左心室的主动脉根部,分出来两根主要的血管,像王冠一样分布在心脏表面,这就是冠状动脉。它们分支、再分支,钻进厚厚的心肌里,把富含氧气的血送到每一块心肌细胞。如果这些冠状动脉因为脂肪堆积(动脉粥样硬化)变窄了,或者堵塞了,心肌就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就会疼,就是心绞痛,甚至心肌细胞死亡,就是心肌梗死。这是心脏最脆弱的地方之一,是它的“生命线”。那条绕着心的、像藤蔓一样的冠状动脉,简直是生命本身的缩影——精巧、关键,也异常脆弱。
你看,把这些部分——心包膜、心肌、心内膜,四个心腔(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中间隔着的间隔,那些精密的心瓣膜(三尖瓣、二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和拉住它们的腱索、乳头肌,连接着的大血管(上/下腔静脉、肺静脉、肺动脉、主动脉),驱动一切的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结等),以及养活自己的冠状动脉——拼起来,勉强能构成一个“组成”的框架。
但这颗心,真的不仅仅是这些零件的堆砌。它在你紧张时砰砰跳动的节奏,在你悲伤时那种被攥紧的疼痛感,在你爱上一个人时那种快要跳出胸腔的悸动,这些都是它“组成”的一部分,是物理结构和精神感受交织在一起的产物。你盯着思维导图上的一个个方框和线条,能体会到那种鲜活、那种有力、那种脆弱吗?那颗在你胸腔里,日夜不休地跳着,承载着你的生命和所有情感的,就是这个复杂又奇妙的东西。画思维导图?我宁愿闭上眼,去感受它的跳动,感受血流涌过瓣膜的声音,感受它努力工作的振动。那才是有血有肉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