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组成思维导图》
一、宏观层面
1. 圈层结构
* **1.1 地球内部圈层**
* **1.1.1 地壳 (Crust)**
* **定义:** 地球最外层固体薄层
* **组成:** 主要由岩石组成,富含硅、铝、氧、钙、钠、钾、镁等元素
* **类型:**
* **大陆地壳:** 较厚 (平均33km),密度较小 (约2.7 g/cm³),主要由花岗岩组成
* **海洋地壳:** 较薄 (平均7km),密度较大 (约3.0 g/cm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 **莫霍界面 (Mohorovičić discontinuity):** 地壳与地幔之间的分界面,地震波速度发生明显变化
* **1.1.2 地幔 (Mantle)**
* **定义:** 地壳之下,地核之上的中间层
* **组成:** 主要由硅酸盐类岩石组成,富含铁、镁等元素
* **状态:** 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 (Asthenosphere),具有塑性流动特征
* **古登堡界面 (Gutenberg discontinuity):** 地幔与地核之间的分界面,地震波速度发生明显变化
* **1.1.3 地核 (Core)**
* **定义:** 地球最内部的球形部分
* **组成:** 主要由铁、镍组成
* **状态:**
* **外核 (Outer Core):** 液态,是地球磁场的主要来源
* **内核 (Inner Core):** 固态,承受巨大的压力
* **莱曼界面 (Lehmann discontinuity):** 内外核之间的分界面,地震波速度发生明显变化
* **1.2 地球外部圈层**
* **1.2.1 大气圈 (Atmosphere)**
* **定义:** 包裹地球的由气体组成的圈层
* **组成:** 主要成分是氮气 (约78%) 和氧气 (约21%),还含有少量氩气、二氧化碳、水蒸气、臭氧等
* **分层:**
* **对流层 (Troposphere):** 最底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气垂直运动显著,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这里
* **平流层 (Stratosphere):** 含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
* **中间层 (Mesosphere):**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 **热层 (Thermosphere):**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电离层位于该层
* **外逸层 (Exosphere):** 最外层,气体分子运动速度快,逐渐过渡到宇宙空间
* **1.2.2 水圈 (Hydrosphere)**
* **定义:** 地球表面所有水体的总称
* **组成:** 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
* **特点:**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 **重要性:** 维持地球生命和气候的重要因素
* **1.2.3 生物圈 (Biosphere)**
* **定义:**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 **范围:** 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表面
* **组成:** 生产者 (绿色植物)、消费者 (动物) 和分解者 (细菌、真菌)
* **重要性:** 地球系统中最活跃、最复杂的圈层,影响地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 地球形状与大小
* **2.1 地球形状:** 近似球体,实际上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地球椭球体)
* **2.2 地球大小:**
* **赤道半径:** 约6378千米
* **极半径:** 约6357千米
* **地球周长:** 约4万千米
* **地球表面积:** 约5.1亿平方千米
二、微观层面
1. 岩石与矿物
* **1.1 矿物 (Minerals)**
* **定义:** 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规则内部结构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 **分类:**
* **造岩矿物:** 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
* **金属矿物:** 含有金属元素的矿物,如赤铁矿、黄铜矿等
* **非金属矿物:** 不含或含少量金属元素的矿物,如石膏、石盐等
* **性质:** 颜色、硬度、光泽、解理等
* **1.2 岩石 (Rocks)**
* **定义:** 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 **分类 (三大岩类):**
* **岩浆岩 (Igneous Rocks):** 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
* **侵入岩:** 岩浆在地壳深处缓慢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快速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 **沉积岩 (Sedimentary Rocks):** 由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如砂岩、页岩、石灰岩
* **碎屑岩:** 由岩石碎屑形成的岩石
* **化学岩:** 由化学沉淀形成的岩石
* **生物岩:** 由生物遗体形成的岩石
* **变质岩 (Metamorphic Rocks):** 由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在高温、高压或化学活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片麻岩
* **岩石循环 (Rock Cycle):** 三大岩类之间相互转化,永不停息的过程
2. 元素与化合物
* **2.1 主要元素:**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 **2.2 主要化合物:** 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硫化物等
* **2.3 地球化学循环:** 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如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
三、动态过程
1. 板块构造 (Plate Tectonics)
* **定义:** 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分为若干板块,板块在软流层上运动,相互作用导致地壳变形和地质活动的理论
* **板块类型:** 大陆板块、海洋板块
* **板块边界:**
* **消亡边界 (汇聚边界):** 板块相互碰撞,导致俯冲、隆起、形成海沟、山脉等,如喜马拉雅山脉
* **生长边界 (离散边界):** 板块相互分离,岩浆上升,形成新的地壳,如大西洋中脊
* **转换边界 (转换断层):** 板块相互滑动,如圣安地列斯断层
* **地质活动:** 地震、火山、地壳运动
2.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 **2.1 内力作用 (Endogenic Processes):** 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驱动的地质作用,包括:
* **地壳运动:** 造山运动、断裂运动
* **火山作用:** 火山喷发、岩浆侵入
* **地震作用:** 地震波的产生与传播
* **2.2 外力作用 (Exogenic Processes):** 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驱动的地质作用,包括:
*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 **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
* **搬运作用:** 流水搬运、风力搬运、冰川搬运
* **沉积作用:** 机械沉积、化学沉积、生物沉积
* **固结成岩作用:** 沉积物转化为岩石的过程
* **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是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动力,外力作用是对地表形态进行塑造和改造
3. 地球磁场
* **产生原因:** 地球内部液态外核的运动
* **作用:**
* 保护地球生命免受太阳风的侵袭
* 导航、通讯
* 记录地球磁场变化历史
4. 水循环
- 类型:
- 海陆间循环: 海洋蒸发->大气输送->陆地降水->径流->返回海洋
- 陆地内循环: 陆地蒸发->陆地降水
- 海洋内循环: 海洋蒸发->海洋降水
- 意义: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影响气候,影响生物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