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呀,每次坐到电脑前,那光溜溜一个文档页,白得晃眼,跟没洗干净的盘子似的。脑子里倒不是没东西,是跟打翻了颜料盘一样,红的绿的蓝的黄的,啥都有,就是搅和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谁,更别提拽出一根儿线来了。那种感觉,真要命!像是站在一个巨型废品收购站中央,四周堆满了乱七八糟的想法、资料、情绪、甚至半截子冒出来的金句,可就是找不到下手点,不知道该从哪个破烂堆里刨第一块砖头来盖文章这座摇摇欲坠的房子。
你试过直接写吧?写两句,删掉;再写两句,又删掉。走两步,发现此路不通,退回来,更迷茫了。有时候灵感跟鬼火似的,在你眼前晃一下,等你伸手动笔去抓,啪,灭了。剩下你一个人对着屏幕发呆,觉得自己就是个傻子,连个把脑子里的浆糊倒出来都做不到。那种挫败感,啧啧,别提了。
后来不知道从哪儿听来还是自个儿琢磨出来的法子,说是得“画个图”。也不是真要画得多漂亮,更不是非得用啥高大上的软件。就那么个意思,把脑子里那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给它拉扯出来,摊开了,看看它们到底长啥样,有没有亲戚关系,能不能挨着站一块儿。这就是所谓的文章写作思维导图,名字听着有点儿唬人,其实说白了,就是给你的思绪找个落脚点,给那些漫无边际的念头找个家。
一开始画得跟鬼画符似的。中心一个词儿,比如“孤独”,旁边随便甩出去一堆,“雨天”、“旧照片”、“一个人吃饭”、“手机没电”、“朋友圈没人点赞”……写着写着发现,哎哟,“旧照片”跟“回忆”挨得挺近啊?“一个人吃饭”和“社恐”是不是一家子?“手机没电”也许能引申到“失联的焦虑”?就这么东拉西扯,这根儿线蹦到那儿,那个泡泡又连到另一个泡泡。乱是真乱,纸上涂涂抹抹的,改来改去的,有时候连自己都看不懂了。用笔圈啊、连啊、划掉啊,甚至在旁边画个大大的问号表示“这儿还没想明白”。手指头上沾着墨水印儿,纸 crumple 得不成样子。可怪了,就在这乱劲儿里头,那条要写的“东西”,它的骨架,它那个若隐若现的脉络,它就慢慢地、扭扭捏捏地露脸了。
它不是一个严格的“大纲”,老实说,有时候它比大纲野多了。大纲像是一栋盖好的房子,告诉你哪儿是客厅哪儿是卧室。而思维导图呢?它更像是一张地图,一张你脑子里的探险地图。告诉你哪条路走得通,哪儿是死胡同,哪儿藏着宝藏——啊呸,哪儿藏着你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新想法!你会发现,原来想当然以为不搭界的俩玩意儿,其实背地里眉来眼去很久了。那些散落在角落里的碎片,捡起来一看,嘿,拼起来居然是这个图案!它强迫你把那些飘在空中的概念拽下来,给它们找个位置,看看它们之间到底是怎么个关系。这种可视化的过程,简直是救命稻草。它让你的思维不再是一团无形的蒸汽,而是有了形状,有了重量。
这玩意儿吧,没个定式。有人喜欢规规矩矩一个主干N个分支,跟棵树似的,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啊,有时候画得像团毛线球,又像蜘蛛网,东一个点西一个点,全靠线连着,线也粗粗细细,表示关系强弱。甚至有时候,连画都不画,就是脑子里“过”一遍,把那些念头排排队,给它们找找位置,建立连接。用手指在桌子上虚划拉几下,就像指挥千军万马似的。关键不是那个“图”长啥样,是这个“理”的过程,是强迫自己把那些虚头巴脑的概念、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给它拽到地上,看看它有没有重量,能不能跟别的东西连接上。这个“拽”的动作,这个“看”的动作,才是核心。
它能帮你啥呢?首先,破除空白页的恐惧。你的起点不再是一个无底深渊,而是这张图中心那个你最想写的词儿。然后,它帮你梳理逻辑。在画图的过程中,你自己就会发现,欸,这段话好像应该放在那段话前面?这个例子放在这儿更有力?那些本来七零八落的论点,在图上晃荡晃荡,就找到了各自的归宿。再来,它帮你发现新的角度。那些本来藏在角落里不起眼的小泡泡,可能就是你文章里最独特、最出彩的点。你本来只打算写个苹果,结果图上连着连着,连到了牛顿,连到了地心引力,连到了科学精神,这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一下子就出来了。还有啊,它能帮你管理素材。把搜集来的资料、引文、故事,都往图上贴,跟对应的想法连起来,写的时候就不至于翻箱倒柜找不着东西。
当然,也不是说画了图就一定能写出惊天动地的文章。哪有那么神。有时候图画得挺漂亮,写出来还是白开水。有时候图乱七八糟,写出来的东西反而意外地好。这文章写作思维导图,它是个工具,是个方法,但它不是魔法。它不能代替你思考,不能代替你感受,更不能代替你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它只是让那个过程,从无序变得稍微有序一些,从迷雾重重变得稍微能看清方向一些。
但至少,它让你不再是那个站在迷宫入口,两眼一抹黑的傻瓜。你手里好歹有张草图了。哪怕是自己画的、别人看不懂的草图,那是你的图,你的思考轨迹。它让你知道,哦,原来写这篇东西,我要从这儿开始,绕到那儿,再拐个弯儿,最后可能落在这么个点上。整个过程,没那么慌了,甚至,有点儿……踏实?那种心里有底的感觉,哪怕只是薄薄的一层底,对于一个写字的人来说,也很宝贵了。它把写作这个庞大的、模糊的工程,分解成了一个个可操作、可连接的小任务。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连线和泡泡,你会觉得,“啊,原来我要写的,就是这些东西!”它把那个飘在空中的“想法”,给拽到了地上,让你能摸得着,看得见。
你看,文章这东西,不就是把脑子里那些散沙一样、蒸汽一样抓不住的想法,给它搓成一股绳,或者搭个积木,或者说,铺一条路?而那个所谓的文章写作思维导图,它不就是一个尝试,一个把你脑子里的世界,往纸上(或者屏幕上)硬拽的尝试。它把你那些蹦来蹦去的灵感、那些模模糊糊的论点、那些堆在角落的素材,统统拽出来晒太阳。晒着晒着,嘿,有些东西就自己长起来了,有些就自己枯萎了。留下来的,就是你这篇文章的血肉和骨骼了。它帮你搭了个架子,至于往里填什么内容,用什么样的语气,怎么把它写得引人入胜,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是你的功力,是你的心血。但这第一步,这个从混沌到结构的过程,一张或草率或精美的思维导图,真的能帮你大忙。它让你知道,你不是在孤军奋战,你的思绪,是可以被看见,被整理,被驾驭的。哪怕只是一点点,那也很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