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书画思维导图

脑子里一团浆糊的时候,手边总得抓点儿东西理一理,对吧?那些想法,像脱缰的野马,又像没头苍蝇,乱窜。然后,就发现自己又回到了飞书里。不是专门的那些花里胡哨的导图软件,就是,飞书文档里那个,自带的,思维导图功能。说实话,第一次用的时候,我心里是犯嘀咕的:这玩意儿,行吗?看起来挺简陋的。

但架不住它方便啊!就在你一天到晚盯着的那个界面里,点一下,蹦出一个节点,再点一下,又一个。啪、啪、啪,像撒豆子似的,先把那些零碎的词儿、句子、突如其来的灵感敲进去。脑暴初期,要的就是这种不假思索、倾泻而出的畅快。管它逻辑多混乱,层级对不对,先有再说。拖来拖去,有时候顺手,有时候,emmm,那个框框就是不听话,非要跑到你不想让它去的地方。但至少,那些散落在脑子里的碎片,总算有了个可视化的家。长长的一串想法,终于能看清它们是怎么勾连的,哪些是主干,哪些是旁逸斜出的细枝末节。这个把抽象变具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整理思路

为什么是飞书?老实说,一开始我没觉得它画导图有多神。那些专业的,XMind啊,MindManager啊,功能更多,排版更漂亮,主题样式更是五花八门,看着就让人有创作欲望。可问题是,我一天到晚沉浸在飞书里啊!我的工作流,我的项目信息,我的沟通协作,全都在这个应用里。邮件在里面,日程在里面,文档表格PPT都在里面。开个会,讨论个方案,决定做个什么事儿,当下就需要把脑袋里的东西倒出来、结构化。难道为了画个图,我还得切出去,打开另一个软件,新建一个文件,然后画完了再想办法导出来,粘贴到飞书里,或者发个截图?想想都觉得累。

而飞书的导图呢?它就是长在飞书文档里的一部分。你在写一个项目方案,突然需要把某个复杂的流程或者结构**可视化,随手就在文档里插入一个导图模块,现场画!画着画着,某个节点下的内容需要详细展开,得嘞,直接在这个节点上链接到一个新的飞书文档,或者链接到已经有的某个方案、某个会议纪要。脑暴完了,形成了一个初步的结构框架,某个分支下的想法需要团队协作去细化,直接在节点上@相关的同事,或者,哎,直接分配个任务出去,把这个节点变成一个可追踪的行动项。这种丝滑的集成体验,是别的软件给不了的。它的效率**,体现在你思考和行动的无缝衔接上。

我用它最多的场景,就是脑暴和项目初期整理思路。比如要写一个复杂的长文案,标题是什么,主要分几块,每一块要讲什么,有哪些支撑点?以前可能就在纸上写写画画,或者用普通的文档大纲功能。现在呢,开个飞书导图,中心主题放中间,一级分支是主要章节,二级分支是小节,再往下是具体的论点或素材。写文章的过程,就变成了往这个结构里填内容的过程。或者,开个跨部门的沟通会,大家对某个问题看法不一,直接开个导图,把不同意见、关键要素、潜在风险、下一步行动项,一股脑儿往上扔,一边扔一边整理思路,让所有人的想法都能被看见,被可视化。那个当下,图好不好看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快速捕捉、结构化、协作化信息。它不是为了展览,是为了思考和行动。

当然,它也有让我翻白眼的时候。样式不够多,分支线不够灵活,想微调一个节点的位置,有时候跟它较劲半天。导出成特别好看的图片,总觉得差那么点儿意思,不够精致。跟那些专业的导图软件比,就像是个,嗯,乐高搭出来的简易模型,不是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有时候我会想,如果飞书能把这个功能再打磨得更强大一点点,是不是就完美了?

但你看,它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多完美,而在于它长在了飞书这个生态里。我不用切换应用,不用复制粘贴,所有的上下文都在那儿。我在一个文档里讨论一个问题,我直接在文档里画个图把问题结构化;我在写一个方案,直接在方案里插入图来可视化我的框架;我开个会,直接用图来捕捉和沉淀集体的脑暴成果。尤其是协作的时候,直接@同事,加评论,比发个图片过去效率高多了,而且大家可以在同一个图上修改、完善。它不是终极的艺术品创作工具,它是沉淀想法、整理思路、推动协作效率工具。

有时候想,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复杂的工具吗?那些功能强大到用不完,但却独立于我们日常工作流之外的工具。还是,一个趁手、随开随用、跟你工作流长在一起的东西,才是王道?对我而言,在飞书里画导图,就是那种感觉。不完美,但,离不开。它就像我脑子的延伸,不精致,但够用,而且,它就待在我需要它的地方。那种“就在这儿”的踏实感,是很多其他工具给不了的。所以,飞书画思维导图,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画个图,更是一种工作方式,一种让混乱的大脑在熟悉的土壤里找到秩序的路径。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心脏组成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