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维导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维导图》
一、指导思想
-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 核心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文化现象。
- 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刻阐释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文化建设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
- “四个自信”: 特别是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创造性转化: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 创新性发展: 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二、根本任务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团结统一: 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增强认同感: 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理想信念: 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道德情操: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 文化素养: 提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提升文化软实力: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 增强国家文化安全: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
三、主要内容
- 思想道德建设:
- 核心价值观引领: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 弘扬时代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
- 公民道德建设: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 新闻出版:
- 舆论引导: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 精品力作: 推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人民心声的优秀新闻作品。
- 规范管理: 加强新闻出版行业的管理,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 文艺创作:
- 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 弘扬中国精神: 以中国精神为魂,创作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 鼓励创新: 鼓励文艺创作的多元化发展,激发文艺创作的活力。
- 文化事业:
- 公共文化服务: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 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对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 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 哲学社会科学:
- 理论创新: 加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 学科建设: 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 人才培养: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 网络文化:
- 内容建设: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弘扬正能量,抵制网络谣言和不良信息。
- 依法管理: 健全网络管理体制机制,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 技术创新: 推动网络技术创新,提高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 对外文化交流:
- 讲好中国故事: 向世界展示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
- 文明互鉴: 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提升文化影响力: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实现路径
- 坚持党的领导:
- 政治方向: 确保文化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
- 组织保障: 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健全文化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 创新体制机制: 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 激发文化活力: 增强文化单位的活力,激发文化创造的源泉。
-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培养引进: 培养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化人才。
- 营造环境: 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 加强法治保障:
- 完善法律法规: 健全文化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 依法管理: 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规范文化活动。
- 加强阵地建设:
-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加强对各类文化阵地的管理,确保其发挥积极作用。
- 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五、战略意义
- 增强文化自信: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 凝聚社会共识: 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 提升国家软实力: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