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文化4思维导图
《走进中国文化4思维导图》
一、 哲学思想 (核心: 天人合一)
1.1 儒家 (核心: 仁义礼智信)
-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
- 核心思想:
- 仁: 爱人,推己及人,克己复礼
- 义: 正义,合宜,道义
- 礼: 规范,秩序,社会伦理道德
- 智: 智慧,明辨是非,格物致知
- 信: 诚信,言而有信,取信于人
- 政治思想:
- 德治: 以道德教化百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中庸之道: 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追求和谐
- 社会影响:
- 科举制度的理论基础
- 塑造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
- 影响东亚文化圈
1.2 道家 (核心: 无为而治)
- 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
- 核心思想:
- 道: 宇宙本源,自然规律,万物运行的法则
- 无为: 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
- 清静: 保持内心平静,减少欲望
- 返璞归真: 回归自然,追求纯真质朴的生活
- 政治思想:
- 社会影响:
- 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 对中国艺术和科学产生重要影响
- 与佛教融合,形成禅宗
1.3 佛教 (核心: 轮回涅槃)
- 传入时间: 东汉时期
- 主要宗派: 禅宗,净土宗,藏传佛教
- 核心思想:
- 四圣谛: 苦,集,灭,道
- 八正道: 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 轮回: 生命循环不息
- 涅槃: 最终解脱,摆脱轮回
- 社会影响:
- 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 影响中国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
-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1.4 法家 (核心: 依法治国)
- 代表人物: 韩非子,商鞅
- 核心思想:
- 法: 法律,制度,规范
- 术: 权术,手段,管理技巧
- 势: 权力,地位,影响力
- 政治思想:
- 依法治国: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重刑罚: 以严刑峻法震慑犯罪
- 社会影响:
- 为秦朝的统一提供了理论支持
- 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二、 艺术形式 (核心: 诗情画意)
2.1 书法
- 工具: 毛笔,墨,纸,砚
- 字体: 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 艺术特点: 笔法,结构,章法,墨法
- 代表人物: 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2.2 绘画
- 种类: 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 技法: 工笔画,写意画,水墨画
- 艺术特点: 气韵生动,意境深远,以形写神
- 代表人物: 顾恺之,吴道子,张择端,徐悲鸿
2.3 戏曲
- 种类: 京剧,昆曲,越剧,豫剧
- 艺术特点: 唱,念,做,打,生,旦,净,丑
- 代表剧目: 《霸王别姬》,《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
2.4 诗词歌赋
- 诗: 唐诗,宋词,元曲
- 赋: 汉赋
- 艺术特点: 意象丰富,语言精炼,情感真挚
- 代表人物: 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
2.5 雕塑
- 材料: 石头,木头,金属,泥土
- 种类: 宗教雕塑,陵墓雕塑,民间雕塑
- 代表作品: 秦始皇兵马俑,龙门石窟,云冈石窟
三、 民俗节日 (核心: 传承与祈福)
3.1 春节 (农历新年)
- 习俗: 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压岁钱
- 象征: 辞旧迎新,阖家团圆
3.2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 习俗: 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 象征: 团圆,欢乐
3.3 清明节
- 习俗: 扫墓祭祖,踏青
- 象征: 缅怀先人,慎终追远
3.4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 习俗: 赛龙舟,吃粽子,佩戴香囊,挂艾草
- 象征: 纪念屈原,驱邪避瘟
3.5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 习俗: 赏月,吃月饼,阖家团圆
- 象征: 团圆,美好
3.6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 习俗: 登高望远,赏菊,佩戴茱萸,敬老
- 象征: 敬老爱老,健康长寿
四、 饮食文化 (核心: 色香味俱全)
4.1 八大菜系
- 鲁菜: 咸鲜为主,讲究火候
- 川菜: 麻辣鲜香,口味浓重
- 粤菜: 清淡鲜美,注重食材
- 苏菜: 甜咸适中,刀工精细
- 浙菜: 清鲜爽脆,注重时令
- 闽菜: 汤菜并重,口味清淡
- 湘菜: 香辣,酸辣,口味浓重
- 徽菜: 重油重色,注重火功
4.2 茶文化
- 种类: 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 茶具: 茶壶,茶杯,茶盘
- 茶道: 讲究环境,礼仪,心境
4.3 酒文化
- 种类: 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
- 酒礼: 敬酒,劝酒,干杯
- 酒令: 猜拳,吟诗
4.4 面食文化
- 种类: 包子,饺子,面条,馒头,饼
- 地域特色: 北方面食为主,南方面条为主
4.5 烹饪技法
- 炒: 爆炒,滑炒,干煸
- 炸: 酥炸,软炸,干炸
- 蒸: 清蒸,粉蒸
- 煮: 炖煮,焖煮
- 烤: 烧烤,烘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