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课思维导图》
一、德育
1. 道德的本质与功能
- 1.1 道德的本质
- 1.1.1 社会关系:反映社会关系,调节社会关系
- 1.1.2 价值取向:体现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 1.1.3 历史性: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
- 1.2 道德的功能
- 1.2.1 调节功能: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 1.2.2 认识功能:引导人们认识社会、自我与他人
- 1.2.3 激励功能:鼓舞人们追求崇高理想,提升精神境界
- 1.2.4 教育功能:培养良好品德,提高道德素质
2. 道德规范体系
- 2.1 社会公德
- 2.1.1 文明礼貌:言语文明,举止得体
- 2.1.2 公共秩序:遵守规则,维护秩序
- 2.1.3 环境保护:爱护环境,节约资源
- 2.1.4 爱护公物:保护公共设施,珍惜公共财物
- 2.2 职业道德
- 2.2.1 敬业爱岗:热爱本职工作,认真负责
- 2.2.2 诚实守信:诚信经营,信守承诺
- 2.2.3 服务群众: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 2.2.4 遵纪守法: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稳定
- 2.3 家庭美德
- 2.3.1 尊老爱幼:孝敬长辈,关爱子女
- 2.3.2 夫妻和睦:互敬互爱,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 2.3.3 勤俭持家:节约用度,合理安排家庭生活
- 2.3.4 邻里互助:和睦相处,守望相助
- 2.4 个人品德
- 2.4.1 爱国主义:热爱祖国,忠于人民
- 2.4.2 集体主义:关心集体,维护集体利益
- 2.4.3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 2.4.4 勤劳勇敢:努力工作,敢于担当
- 2.4.5 团结友爱:互助互爱,共同进步
3. 道德修养的方法
- 3.1 加强理论学习
- 3.1.1 学习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
- 3.1.2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3.1.3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3.2 躬行实践
- 3.2.1 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 3.2.2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 3.2.3 在实践中锻炼道德意志
- 3.3 慎独自律
- 3.3.1 在独处时也要坚守道德底线
- 3.3.2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 3.3.3 不断反省自己,改进不足
- 3.4 见贤思齐
- 3.4.1 学习道德模范的事迹
- 3.4.2 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
- 3.4.3 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法律
1. 法律的本质与特征
- 1.1 法律的本质
- 1.1.1 国家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 1.1.2 社会规范:具有普遍约束力,调整社会关系
- 1.1.3 规范性:明确规定人们的行为准则
- 1.2 法律的特征
- 1.2.1 国家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具有强制性
- 1.2.2 普遍约束力:对所有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
- 1.2.3 程序性:有严格的制定、执行、适用程序
2. 法律体系
- 2.1 宪法
- 2.1.1 根本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 2.1.2 基本原则: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 2.1.3 公民权利: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 2.2 法律
- 2.2.1 全国人大制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 2.2.2 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 2.2.3 例如:刑法、民法典、行政法
- 2.3 行政法规
- 2.3.1 国务院制定:由国务院制定
- 2.3.2 针对具体行政事务进行规范
- 2.3.3 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实施条例
- 2.4 地方性法规
- 2.4.1 地方人大制定: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 2.4.2 在地方范围内有效
- 2.4.3 例如:地方环境保护条例
- 2.5 规章
- 2.5.1 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制定
- 2.5.2 地方政府规章:由地方政府制定
3. 法律的适用
- 3.1 法律解释
- 3.1.1 立法解释: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的解释,具有最高效力
- 3.1.2 司法解释: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的解释
- 3.1.3 行政解释: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的解释
- 3.2 法律适用原则
- 3.2.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3.2.2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 3.2.3 公正、公开原则
- 3.3 法律责任
- 3.3.1 刑事责任:承担刑事处罚,如监禁、罚金等
- 3.3.2 行政责任:承担行政处罚,如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
- 3.3.3 民事责任: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
4. 法律意识的培养
- 4.1 学习法律知识
- 4.1.1 学习宪法、刑法、民法典等基本法律
- 4.1.2 了解与自身相关的法律法规
- 4.2 树立法治观念
- 4.2.1 增强法律意识,尊重法律权威
- 4.2.2 依法办事,自觉维护法律秩序
- 4.3 提高法律素养
- 4.3.1 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
- 4.3.2 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4.4 参与法治实践
- 4.4.1 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 4.4.2 参与法律监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国家层面
- 1.1 富强
- 1.1.1 经济繁荣: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1.1.2 综合国力: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 1.2 民主
- 1.2.1 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的选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 1.2.2 健全民主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 1.3 文明
- 1.3.1 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全面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 1.3.2 文化繁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1.4 和谐
- 1.4.1 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
- 1.4.2 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社会层面
- 2.1 自由
- 2.1.1 尊重个人选择: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 2.1.2 在法律框架内行使自由
- 2.2 平等
- 2.2.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利
- 2.2.2 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 2.3 公正
- 2.3.1 公正司法:保障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2.3.2 公平分配: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缩小贫富差距
- 2.4 法治
- 2.4.1 依法治国:健全法律体系,严格依法办事
- 2.4.2 维护法律权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3. 个人层面
- 3.1 爱国
- 3.1.1 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热爱人民
- 3.1.2 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 3.2 敬业
- 3.2.1 勤奋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
- 3.2.2 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
- 3.3 诚信
- 3.3.1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 3.3.2 以诚待人:真诚待人,坦诚相待
- 3.4 友善
- 3.4.1 团结友爱:互助互爱,和睦相处
- 3.4.2 乐于助人:帮助他人,奉献社会
4.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1 加强学习教育
- 4.1.1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4.1.2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
- 4.2 融入日常生活
- 4.2.1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 4.2.2 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 4.3 营造社会氛围
- 4.3.1 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 4.3.2 发挥榜样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 4.4 完善制度保障
- 4.4.1 健全法律法规,为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
- 4.4.2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惩戒失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