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遗传思维导图
《群体遗传思维导图》
一、群体遗传学基础
1.1 概念定义
- 群体: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能够相互交配繁殖的一群个体。
- 基因库: 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 基因频率: 某个基因在群体基因库中出现的比例。
- 基因型频率: 某个基因型在群体中出现的比例。
- 等位基因: 同一个基因座上的不同变异形式。
1.2 研究对象
- 群体中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 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
- 遗传变异在群体中的维持和进化。
1.3 研究方法
- 观察法: 统计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个体的数量,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 数学模型法: 构建数学模型描述基因频率的变化,预测未来的遗传结构。
- 实验法: 通过人工选择或控制环境条件,研究不同因素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利用DNA测序、SNP分析等手段分析群体中的遗传变异。
二、哈迪-温伯格定律
2.1 定律内容
- 在一个无限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如果没有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变等因素的影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世代之间保持不变。
2.2 数学表达式
- 设等位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为p和q,则p + q = 1。
- 基因型AA、Aa和aa的频率分别为p2、2pq和q2,则p2 + 2pq + q2 = 1。
2.3 应用
- 检验群体是否处于遗传平衡状态。
- 估计基因携带者的比例。
- 预测基因型频率。
2.4 前提假设
- 群体足够大(无限大)。
- 随机交配。
- 没有突变。
- 没有选择。
- 没有迁移(基因流)。
- 没有遗传漂变。
三、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
3.1 突变
- 定义: DNA序列的改变。
- 影响: 引入新的等位基因,改变基因频率。
- 分类:
- 点突变:碱基的替换、插入或缺失。
- 染色体突变:染色体结构的改变或数量的改变。
- 特点: 突变率通常很低,对基因频率的影响较小,但长期积累会导致显著的进化。
3.2 选择
- 定义: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在生存和繁殖能力上的差异。
- 影响: 使有利的基因频率增加,不利的基因频率降低。
- 分类:
- 自然选择:环境因素引起的生存和繁殖差异。
- 人工选择:人类干预引起的生存和繁殖差异。
- 定向选择:选择偏向某个极端表型。
- 稳定选择:选择偏向中间表型。
- 分裂选择:选择偏向两个极端表型。
3.3 迁移(基因流)
- 定义: 不同群体之间个体的迁移和基因的交换。
- 影响: 使不同群体的基因频率趋于一致,增加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3.4 遗传漂变
- 定义: 由于偶然机会导致的基因频率随机波动。
- 影响: 在小群体中,遗传漂变的影响更大,可能导致某些基因固定或消失。
- 效应:
- 瓶颈效应:由于灾难性事件导致群体规模急剧缩小,从而导致基因频率的剧烈变化。
- 奠基者效应:少数个体建立新的群体,新群体的基因频率可能与原始群体不同。
3.5 非随机交配
- 定义: 个体选择配偶不是随机的。
- 影响: 改变基因型频率,但不改变基因频率。
- 类型:
- 近亲繁殖:增加纯合子的比例。
- 选择性交配:具有相似表型的个体更容易交配。
四、数量遗传学
4.1 概念定义
- 数量性状: 受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连续性状,例如身高、体重。
- 加性效应: 基因对表型的独立贡献。
- 显性效应: 一个等位基因掩盖另一个等位基因的效应。
- 上位性效应: 一个基因座的基因影响另一个基因座的基因的表达。
4.2 方差分析
- 总表型方差 (VP): 个体之间表型差异的总度量。
- 遗传方差 (VG): 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表型差异。
- 环境方差 (VE): 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表型差异。
- 公式: VP = VG + VE
4.3 遗传力
- 广义遗传力 (H2): 遗传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H2 = VG / VP。
- 狭义遗传力 (h2): 加性遗传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h2 = VA / VP。
- 意义: 衡量性状遗传程度的指标,用于预测选择的效率。
五、群体遗传学的应用
5.1 人类遗传学
- 疾病基因的定位和诊断。
- 遗传风险评估。
- 药物基因组学。
- 人类进化史的研究。
5.2 动植物育种
5.3 保护遗传学
5.4 法医学
5.5 进化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