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思维导图高一》
I. 离子反应概念总览
- 定义: 有离子参加或产生的化学反应。
- 本质: 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减少。
- 特点:
- 反应物、生成物至少有一种是离子。
- 离子浓度发生改变(浓度减少是关键)。
- 分类:
- 复分解反应型离子反应: 酸碱中和、盐盐反应、盐碱反应等。
- 氧化还原反应型离子反应: 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盐溶液反应、非金属与强碱反应等。
- 其他型离子反应: 络合反应、水解反应等(高中阶段较少涉及)。
II.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重点)
- 生成难溶物质: 形成沉淀,例如 BaSO₄、AgCl、CaCO₃ 等。
- 记忆口诀: 银氯气钡硫酸钙氟镁沉淀(AgCl↓、BaSO₄↓、CaCO₃↓、CaF₂↓、Mg(OH)₂↓等常见难溶盐)。
- 生成难电离物质:
- 弱酸: CH₃COOH、H₂CO₃、H₂S 等。
- 弱碱: NH₃·H₂O、Fe(OH)₃、Cu(OH)₂ 等。
- 水: H₂O。
- 生成气体: 形成挥发性物质,如 CO₂、SO₂、H₂S、NH₃ 等。
- 氧化还原反应:
- 必须有氧化剂和还原剂。
- 遵循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
- 氧化性强的物质氧化性强,还原性强的物质还原性强。
III.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关键)
- “写”: 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 “拆”: 将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重点对象:强酸、强碱、可溶性盐)。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气体、氧化物、单质、络合物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 注意: 多原子离子的整体性,不能拆分。
- 常见需要拆分的物质:
- 强酸:HCl、H₂SO₄、HNO₃、HClO₄ 等。
- 强碱:NaOH、KOH、Ba(OH)₂、Ca(OH)₂ 等(注意Ca(OH)₂微溶,但书写离子方程式时通常拆分)。
- 可溶性盐:NaCl、K₂SO₄、CuSO₄、FeCl₃ 等。
- “删”: 删去方程式两边未参加反应的离子(即“旁观离子”)。
- “查”: 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 注意: 配平系数要保证电荷守恒和原子个数守恒。
- “标”: 标注必要的符号,如 “↑”(气体)、“↓”(沉淀)、“浓”、“稀”等,特别是反应条件(加热、光照等)。
- 特殊情况:
- 多元弱酸的分步电离:离子方程式中通常只写第一步电离。例如,H₂S与NaOH反应,少量NaOH:H₂S + OH⁻ = HS⁻ + H₂O;过量NaOH:H₂S + 2OH⁻ = S²⁻ + 2H₂O。
- 微溶物质:根据反应情况判断是否拆分。如果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溶解,则需要拆分;如果作为生成物析出,则不拆分。
IV.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
依据:
- 客观事实: 离子反应是否真实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是否正确。
- 质量守恒: 原子个数是否守恒。
- 电荷守恒: 离子方程式两边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 “拆”的正确性: 是否正确拆分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
- “删”的正确性: 是否正确删去未参加反应的离子。
- 比例关系: 反应物的用量比例是否正确。
-
常见错误类型:
- 不符合客观事实: 反应不能发生,却写出了离子方程式。
- 化学式或离子符号错误: 例如,漏写电荷,错写化学式等。
- 未拆分或错误拆分: 该拆分的未拆分,不该拆分的拆分了。
- 电荷不守恒: 离子方程式两边的电荷总数不相等。
- 配平错误: 原子个数不相等,或电荷不守恒导致系数错误。
- 漏写沉淀、气体符号: 没有标注“↓”或“↑”。
- 可逆反应用“=”代替“⇌”: 强电解质的电离用“=”,弱电解质的电离用“⇌”。离子反应的书写,若无特殊说明,均用“=”。
- 忽略反应物用量比例: 不同比例的反应物,反应产物可能不同,导致离子方程式错误。
V. 离子共存问题
- 判断依据: 在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 常见不能大量共存的情况:
- 生成沉淀: 如 Ag⁺ 与 Cl⁻、SO₄²⁻ 与 Ba²⁺、Ca²⁺ 与 CO₃²⁻、Cu²⁺ 与 OH⁻ 等。
- 生成气体: 如 H⁺ 与 CO₃²⁻、H⁺ 与 SO₃²⁻ 等。
- 生成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 如 H⁺ 与 OH⁻、H⁺ 与 CH₃COO⁻、NH₄⁺ 与 OH⁻ 等。
-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如 Fe²⁺ 与 ClO⁻、Fe²⁺ 与 NO₃⁻ (酸性条件下)、S²⁻与Fe³⁺等。
- 发生络合反应: 如 Fe³⁺ 与 SCN⁻ 等。 (高中阶段一般不涉及)
- 附加条件的影响:
- 酸性条件: 注意H⁺的存在,考虑离子是否与H⁺反应。
- 碱性条件: 注意OH⁻的存在,考虑离子是否与OH⁻反应。
- 指定离子存在: 例如,有大量Cl⁻存在,则不能有Ag⁺;有大量H⁺存在,则不能有CO₃²⁻等。
- 隐含条件:
- “无色透明溶液”: 排除了有色离子,如 Cu²⁺ (蓝色)、Fe²⁺ (浅绿色)、Fe³⁺ (黄色)、MnO₄⁻ (紫色)等。
- “酸性溶液”: 说明有大量H⁺存在。
- “碱性溶液”: 说明有大量OH⁻存在。
VI. 应用
- 定量计算: 利用离子方程式进行相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 实验方案设计: 利用离子反应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例如,除杂、制备物质等。
- 解释现象: 运用离子反应原理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例如,沉淀的溶解、气体的生成等。
此思维导图涵盖了高一阶段离子反应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