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思维导图全部单元》
上册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 主题:近代中国遭受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
- 鸦片战争 (1840-1842)
- 背景: 英国的鸦片贸易、清朝的闭关锁国、中英贸易逆差
- 过程: 英国发动战争、重要战役(虎门销烟、穿鼻之战、镇江之战等)
- 结果: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 背景: 英国、法国等列强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 过程: 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焚烧圆明园
- 结果: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赔款、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割九龙司)
- 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 背景: 日本的对外扩张野心、朝鲜问题
- 过程: 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旅顺大屠杀
- 结果: 《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设厂)
- 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 背景: 义和团运动兴起、列强维护在华利益
- 过程: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义和团抗击
- 结果: 《辛丑条约》(赔款,划定使馆界,拆毁炮台,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影响: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人民的反抗斗争
- 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展现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
-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反抗外来侵略的自发表现
- 太平天国运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 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但也带有盲目排外性
- 鸦片战争 (1840-1842)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 主题:近代中国为实现国家富强进行的探索
- 洋务运动
- 背景: 内忧外患,清政府试图自强
- 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 代表人物: 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 内容: 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建立新式海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兴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 评价: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最终失败,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 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 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加剧
-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 主张: 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内容: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训练新式军队。
- 结果: 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
- 评价: 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但最终失败。
- 辛亥革命
- 背景: 清朝统治日益腐朽,民族矛盾激化
- 代表人物: 孙中山
- 组织: 兴中会、中国同盟会
-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 过程: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结果: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 评价: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洋务运动
第三单元: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 主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 新文化运动
- 背景: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尊孔复古思潮泛滥
-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 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意义: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 五四运动
- 背景: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 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
- 过程: 学生游行示威、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 结果: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官员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 意义: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李大钊: 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 陈独秀: 创办《新青年》,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新文化运动
下册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 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运动的发展、共产国际的帮助
- 时间地点: 1921年7月,上海
- 意义: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 国民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
- 背景: 军阀混战、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 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中国
- 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重要事件: 北伐战争
- 失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 南昌起义
- 时间: 1927年8月1日
- 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 秋收起义
- 领导人: 毛泽东
- 意义: 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 意义: 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五单元:走向胜利
- 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红军长征
- 背景: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 重要事件: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
- 意义: 保存了中国革命的火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 西安事变
- 背景: 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剧
- 人物: 张学良、杨虎城
- 意义: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 抗日战争
- 全面抗战的开始: 七七事变 (卢沟桥事变)
- 重要战役: 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 南京大屠杀: 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国共合作
- 抗战胜利的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帝战争,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
- 解放战争
- 背景: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关于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的斗争
- 重要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 渡江战役: 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时间: 1949年10月1日
- 意义: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 红军长征
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主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土地改革
- 目的: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 意义: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 第一个五年计划
- 时间: 1953-1957年
- 重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
- 意义: 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 三大改造
- 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意义: 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错误: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 国民经济的调整
- 调整: 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
- 成就: 经济逐渐恢复
- “文化大革命”
- 时间: 1966-1976年
- 影响: 对中国经济、文化、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 新中国科技成就
- 两弹一星: 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 其他: 杂交水稻等
- 土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