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中思维导图

《政治高中思维导图》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1. 唯物论

1.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物质决定意识
    •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
    •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1.2. 世界的物质性

  • 世界是物质的
    •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 物质是运动的。
  •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 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 辩证法

2.1. 联系的观点

  • 联系的普遍性
    •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相联系。
    •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 联系的客观性
    •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联系的多样性
    •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联系方式。

2.2. 发展的观点

  • 发展的实质
    •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 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2.3. 矛盾的观点

  • 矛盾的普遍性
    •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 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 矛盾的特殊性
    • 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
    •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
    •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矛盾主次方面
    •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 要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分清主流和支流。

3. 认识论

3.1.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实践决定认识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 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发展。
    •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导致实践失败。

3.2. 真理

  • 真理的客观性
    •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 真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 绝对真理包含不容置疑的客观内容。
    • 相对真理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 真理与价值
    • 真理是价值的尺度。
    • 价值对真理具有导向作用。

二、政治生活

1. 国家权力机关

1.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形式。
    • 保证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行使国家权力。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 行使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选举权等。
  •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 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

1.2. 人大代表

  • 人大代表的权利
    • 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等。
  • 人大代表的义务
    • 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意见。
    • 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

2. 中国共产党

2.1.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党的指导思想
    •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2. 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政权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
    • 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
    •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 民主政治

3.1. 我国的民主形式

  • 选举民主
    • 人民通过选举产生代表。
    • 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 协商民主
    • 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广泛协商。
  • 基层民主
    • 城乡社区居民自治。
    • 企事业单位职工民主管理。

3.2. 公民的政治参与

  •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 监督权、批评建议权。
    •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 民主听证会、民主评议会。
    • 信访制度、举报制度。

三、经济生活

1.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1.1. 生产与消费

  • 生产决定消费
    •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
  •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 消费引导生产的调整和升级。

1.2. 分配

  •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主要分配方式。
    •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分配方式。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市场配置资源
    • 通过价格、供求等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
  • 市场主体的自主性
    • 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 市场的竞争性
    • 优胜劣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 市场的开放性
    • 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在国内外市场自由流动。

2.2. 宏观调控

  • 宏观调控的目标
    •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 宏观调控的手段
    • 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 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3. 经济全球化

3.1.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 贸易全球化
    • 国际贸易额不断增长。
  • 投资全球化
    •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
  • 生产全球化
    • 国际分工和协作日益深化。
  • 技术全球化
    • 科技创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应用。

3.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积极影响
    •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
  • 消极影响
    • 加剧国际竞争,增加风险,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四、文化生活

1. 文化的作用

1.1. 文化对人的影响

  • 文化塑造人生
    •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思维方式。
  • 文化传承文明
    • 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2. 文化的力量

  •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文化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 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文化阻碍社会进步。

2. 文化的多样性

2.1.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 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
  • 尊重文化多样性
    • 是实现文化交流互鉴的前提。
    • 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2.2. 文化交流

  • 文化交流的意义
    • 促进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 文化交流的原则
    • 平等互利,尊重差异。

3. 文化发展

3.1. 文化发展的动力

  • 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 文化创新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2. 文化建设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
    • 是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价值引领。
  •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物理高中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