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七章思维导图

《物理八年级七章思维导图》

一、 第一章:声现象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
    •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仍在传播)
    • 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 声音的传播: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 介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
    • 声速:
      • 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固体>液体>气体。
      • 15℃空气中,声速约为340m/s。
      • 声速受温度影响,温度升高,声速增大。

1.2 声音的特性

  • 音调:
    • 定义:声音的高低。
    • 决定因素:频率(每秒振动的次数)。
    • 单位:赫兹(Hz)。
    •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 人耳听觉范围:20Hz - 20000Hz。
    •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 响度:
    • 定义:声音的强弱。
    • 决定因素:振幅(振动的幅度)。
    •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 音色:
    • 定义: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 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 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1.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噪声的定义:
    • 从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 从环保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 噪声的等级:
    • 分贝(dB):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
    • 0dB: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 30-40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 超过90dB:会影响听力。
    • 超过150dB:会使人丧失听力。
  • 噪声的控制:
    • 在声源处减弱(消声)。
    •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
    • 在人耳处减弱(隔声)。

1.4 声的利用

  • 传递信息:
    • 回声测距:利用声波反射计算距离。
    • 超声波探测:如B超检查。
  • 传递能量:
    • 超声波清洗:利用超声波的能量清洗物品。
    • 超声波碎石: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击碎结石。

二、 第二章:光现象

2.1 光的直线传播

  • 光源:
    • 定义: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 分为天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和人造光源(如电灯、火焰)。
  • 光的传播: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光速:
      • 真空中光速最大,约为3×10⁸m/s。
      • 空气中光速近似等于真空中光速。
  •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 小孔成像:成倒立、实像(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 影子的形成:光线被不透明物体挡住。
    • 日食、月食的形成。

2.2 光的反射

  • 光的反射定律:
    •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两种反射:
    •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光滑表面反射后,反射光线仍然平行。
    • 漫反射:平行光线经粗糙表面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
  • 平面镜成像:
    • 成像特点:正立、等大、虚像。
    • 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 应用:镜子、潜望镜。

2.3 光的折射

  • 光的折射定律:
    •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改变。
    •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当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 水中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浅。
    • 筷子在水中看起来向上弯折。
    • 海市蜃楼。

2.4 光的色散

  • 光的颜色:
    • 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如红、橙、黄、绿、蓝、靛、紫。
  • 光的色散:
    • 白光通过三棱镜时,被分解成各种色光的现象。
  • 物体的颜色:
    •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的色光决定。
    •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2.5 不可见光

  • 红外线:
    • 特点:热效应显著。
    • 应用:取暖器、红外遥控器、夜视仪。
  • 紫外线:
    • 特点:能杀菌。
    • 应用:消毒、杀菌、防伪。
    • 过量紫外线对人体有害。

三、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3.1 透镜

  • 凸透镜:
    • 中间厚,边缘薄。
    •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 凹透镜:
    • 中间薄,边缘厚。
    •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2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实验器材: 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
  • 实验过程: 改变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光屏上像的性质。
  • 成像规律:
    • u > 2f:倒立、缩小、实像。应用:照相机。
    • f < u < 2f:倒立、放大、实像。应用:投影仪。
    • u < f:正立、放大、虚像。应用:放大镜。
  • 重要概念:
    • 焦点(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
    • 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3.3 眼睛与眼镜

  • 眼睛的结构:
    •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 近视眼:
    • 晶状体过厚或眼球前后方向过长,像成在视网膜前方。
    • 矫正:佩戴凹透镜。
  • 远视眼:
    • 晶状体过薄或眼球前后方向过短,像成在视网膜后方。
    • 矫正:佩戴凸透镜。

3.4 显微镜和望远镜

  • 显微镜:
    • 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目镜相当于放大镜。
  • 望远镜:
    • 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将远处的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再将实像放大。

四、第四章:物态变化(略,可自行补充)

五、第五章:质量与密度(略,可自行补充)

六、第六章:力和运动(略,可自行补充)

七、第七章:压强(略,可自行补充)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高一数学上册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