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思维导图
《鸿门宴思维导图》
一、 事件背景
1.1 秦朝灭亡
1.1.1 秦朝暴政
1.1.1.1 严刑峻法
1.1.1.2 繁重徭役
1.1.1.3 文化高压
1.1.2 陈胜吴广起义
1.1.2.1 揭竿而起
1.1.2.2 天下响应
1.2 群雄逐鹿
1.2.1 项梁起兵
1.2.1.1 拥立楚怀王
1.2.1.2 重振楚国
1.2.2 刘邦起兵
1.2.2.1 沛县起义
1.2.2.2 招兵买马
1.3 约定“先入关中者王”
1.3.1 楚怀王部署
1.3.1.1 项羽攻巨鹿
1.3.1.2 刘邦攻关中
1.3.2 刘邦先入关中
1.3.2.1 约法三章
1.3.2.2 赢得民心
二、 鸿门宴经过
2.1 项羽的愤怒
2.1.1 曹无伤告密
2.1.1.1 刘邦欲王关中
2.1.1.2 项羽被激怒
2.1.2 范增主张除掉刘邦
2.1.2.1 “此其志不在小”
2.1.2.2 认为刘邦是威胁
2.2 刘邦赴宴
2.2.1 张良建议
2.2.1.1 示弱求和
2.2.1.2 携带重礼
2.2.2 刘邦的姿态
2.2.2.1 谢罪
2.2.2.2 低姿态
2.3 宴会上的较量
2.3.1 项羽的犹豫
2.3.1.1 重义轻利
2.3.1.2 不忍杀害
2.3.2 范增的暗示
2.3.2.1 眼神示意
2.3.2.2 欲除刘邦
2.3.3 项庄舞剑
2.3.3.1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2.3.3.2 刺杀刘邦
2.3.4 项伯的保护
2.3.4.1 与张良交好
2.3.4.2 拔剑起舞,保护刘邦
2.3.5 樊哙闯帐
2.3.5.1 怒斥项羽
2.3.5.2 表现忠诚
2.4 刘邦脱身
2.4.1 借故离席
2.4.1.1 如厕
2.4.1.2 逃离鸿门
2.4.2 张良留下周旋
2.4.2.1 赠送礼物
2.4.2.2 稳定局面
三、 鸿门宴的影响
3.1 项羽错失良机
3.1.1 放虎归山
3.1.1.1 未除刘邦
3.1.1.2 埋下隐患
3.1.2 优柔寡断
3.1.2.1 性格弱点
3.1.2.2 为日后失败埋伏笔
3.2 刘邦的转机
3.2.1 保全实力
3.2.1.1 成功脱险
3.2.1.2 保存力量
3.2.2 赢得时间
3.2.2.1 发展壮大
3.2.2.2 为日后反击创造条件
3.3 楚汉相争的开端
3.3.1 矛盾激化
3.3.1.1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
3.3.1.2 分封诸侯
3.3.2 刘邦被封汉王
3.3.2.1 被贬到汉中
3.3.2.2 暗度陈仓
3.3.3 最终决战
3.3.3.1 垓下之战
3.3.3.2 项羽乌江自刎
3.3.3.3 刘邦建立汉朝
四、 鸿门宴的启示
4.1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4.1.1 你死我活
4.1.1.1 权力的争夺
4.1.1.2 毫不留情
4.1.2 利益至上
4.1.2.1 尔虞我诈
4.1.2.2 勾心斗角
4.2 决策的重要性
4.2.1 审时度势
4.2.1.1 准确判断
4.2.1.2 把握时机
4.2.2 果断行动
4.2.2.1 雷厉风行
4.2.2.2 不犹豫
4.3 人才的重要性
4.3.1 知人善用
4.3.1.1 张良的智慧
4.3.1.2 樊哙的忠勇
4.3.2 团结协作
4.3.2.1 团队力量
4.3.2.2 共同目标
4.4 低调的重要性
4.4.1 隐藏实力
4.4.1.1 避免树大招风
4.4.1.2 暗中发展
4.4.2 韬光养晦
4.4.2.1 伺机而动
4.4.2.2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