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思维导图》
一、 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1.1 声音的产生
- 原因: 物体振动
- 发声体: 固体、液体、气体
- 注意: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 1.2 声音的传播
- 介质: 传播声音的物质 (固体、液体、气体)
- 真空: 不能传播声音
- 速度:
- 不同介质传播速度不同(固体 > 液体 > 气体)
- 空气中:15℃时,约为340m/s
- 影响因素:介质种类、介质温度
- 1.3 回声
- 定义: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 应用: 测距、测深度
2. 声音的特性
- 2.1 音调
- 定义: 声音的高低
- 决定因素: 振动频率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 单位: 赫兹 (Hz)
- 2.2 响度
- 定义: 声音的大小
- 决定因素:
- 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离发声体的远近 (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 2.3 音色
- 定义: 声音的品质或特色
- 决定因素: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
- 作用: 辨别声音
3.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 3.1 噪声的来源
- 工业噪声
- 交通噪声
- 生活噪声
- 3.2 噪声的危害
- 影响休息和睡眠
- 影响听力
- 影响学习和工作
- 3.3 噪声的控制
- 在声源处减弱 (例如:安装消声器)
-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例如:植树造林、隔音墙)
- 在人耳处减弱 (例如:戴耳塞)
二、 光现象
1. 光的传播
- 1.1 光源
- 定义: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 分类: 天然光源、人造光源
- 1.2 光的直线传播
- 条件: 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
- 应用:
- 小孔成像
- 影子的形成
- 激光准直
- 1.3 光速
- 真空: 最大,约为3×10^8 m/s
- 不同介质: 光速不同
2. 光的反射
- 2.1 反射定律
-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2.2 两种反射
- 镜面反射: 平行光线经光滑表面反射后仍然平行
- 漫反射: 平行光线经粗糙表面反射后向各个方向散射
- 2.3 平面镜成像
- 原理: 光的反射
- 特点:
-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 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3. 光的折射
- 3.1 折射定律
- 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 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3.2 折射现象
- 水中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浅
- 海市蜃楼
4. 透镜及其应用
- 4.1 凸透镜
- 定义: 中间厚,边缘薄
- 会聚作用: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 4.2 凹透镜
- 定义: 中间薄,边缘厚
- 发散作用: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 4.3 焦距与焦点
- 焦点(F):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此点称为焦点。
- 焦距(f):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 4.4 凸透镜成像规律
- 物距(u) > 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应用于照相机)
- f < u < 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应用于投影仪)
- u < 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应用于放大镜)
5. 色散与颜色
- 5.1 光的色散
- 现象: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
- 结论: 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
- 5.2 物体的颜色
- 透明物体的颜色: 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由反射的色光决定
- 5.3 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 5.4 颜料的三原色: 红、黄、蓝
三、 热学
1. 温度与温度计
- 1.1 温度
- 定义: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1.2 温度计
- 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
- 常用温度计: 摄氏温度计
- 读数: 注意分度值和零刻度线
2. 物态变化
- 2.1 熔化与凝固
- 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吸热)
- 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放热)
- 晶体: 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 非晶体: 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 2.2 汽化与液化
- 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吸热)
- 蒸发: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 沸腾: 在一定温度(沸点)下才能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 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放热)
- 降低温度
- 压缩体积
- 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吸热)
- 2.3 升华与凝华
- 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吸热)
- 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放热)
3. 内能
- 3.1 内能
- 定义: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 影响因素: 温度 (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 3.2 改变内能的方式
- 做功: 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 热传递: 热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
4. 热量
- 4.1 热量
- 定义: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
- 单位: 焦耳 (J)
- 4.2 比热容 (c)
- 定义: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 公式: Q = cmΔt (Q: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比热容,m:质量,Δt:温度变化量)
5. 热机
- 5.1 热机
- 定义: 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
- 常见热机: 内燃机 (汽油机、柴油机)
- 5.2 内燃机的工作循环
- 四个冲程: 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 做功冲程: 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 5.3 热机的效率
- 定义: 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