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思维导图发热》
一、发热概述
1.1 定义
- 发热是指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上限的状态。
1.2 体温的正常范围
- 口腔温度:36.3℃ - 37.2℃
- 腋窝温度:36.0℃ - 37.0℃
- 直肠温度:36.5℃ - 37.5℃
1.3 发热的分类
- 按热度分类:
- 低热:37.3℃ - 38℃
- 中等热:38.1℃ - 39℃
- 高热:39.1℃ - 41℃
- 超高热:>41℃
- 按病程分类:
- 急性发热:<2周
- 亚急性发热:2-6周
- 慢性发热:>6周
- 按热型分类:
- 稽留热:体温恒定维持在较高水平,日间波动<1℃
- 弛张热:体温波动大,日间波动>2℃,但都在正常范围之上
- 间歇热:体温骤升骤降,正常体温与发热交替出现
- 回归热: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数日后逐渐下降,然后又逐渐上升,呈周期性变化
1.4 发热的生理机制
- 外致热源:
- 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及其产物(如内毒素)
- 内致热源:
- 主要为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
- 作用机制:
- 外致热源或内致热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前列腺素E2(PGE2)合成增加
- PGE2升高,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 机体启动产热机制(如骨骼肌震颤、立毛肌收缩、血管收缩)并减少散热,从而使体温升高
二、发热的病因
2.1 感染性发热
- 细菌感染:
- 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
- 泌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 消化系统感染: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等
-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蜂窝织炎、疖、痈等
- 败血症、感染性休克
- 病毒感染:
- 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普通感冒等
- 病毒性肺炎
- 麻疹、风疹、水痘等
- 登革热、寨卡病毒感染等
-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
- 真菌感染:
-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
- 念珠菌血症
- 寄生虫感染:
- 疟疾
- 阿米巴肝脓肿
- 弓形虫病
2.2 非感染性发热
-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 血管炎
- 成人斯蒂尔病
- 肿瘤:
- 白血病
- 淋巴瘤
- 实体瘤(尤其是肝癌、肾癌)
- 药物热:
- 药物过敏反应
- 药物直接影响体温调节
- 内分泌疾病:
- 甲状腺功能亢进
- 嗜铬细胞瘤
- 神经系统疾病:
- 脑出血
- 脑肿瘤
- 癫痫持续状态
- 其他:
- 血栓栓塞性疾病(如肺栓塞)
- 组织损伤(如手术、外伤)
- 中暑
- 脱水
- 恶性高热
三、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1 病史采集
- 发热的起病方式、持续时间、热型、伴随症状
- 既往病史: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病史
- 用药史:近期用药情况,特别是抗生素、激素等
- 旅行史:近期有无疫区旅行史
- 接触史:有无与传染病患者接触史
- 职业史:有无特殊职业暴露
3.2 体格检查
- 一般状况:精神状态、营养状况
- 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 全身检查:
- 皮肤:有无皮疹、出血点、瘀斑
- 淋巴结:有无肿大、压痛
- 呼吸系统:听诊有无干湿性啰音
- 心血管系统:心率、心律、杂音
- 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肿大
- 神经系统:意识状态、神经反射
3.3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
- 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
- 血培养
- 尿常规
-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 病原学检查:
- 病毒抗体检测(如流感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
- 细菌培养
- 真菌培养
- 寄生虫检查
- 自身抗体谱: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等
- 肿瘤标志物
3.4 影像学检查
- 胸部X线或CT:排除肺部感染、肿瘤
- 腹部B超或CT:了解肝、胆、脾、胰腺情况
- MRI:了解脑部、脊髓情况
3.5 鉴别诊断
-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发热的热型、伴随症状等,进行综合分析,鉴别不同病因引起的发热。
- 需与药物热、脱水热、中暑等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发热进行鉴别。
四、发热的治疗
4.1 对症治疗
- 降温:
- 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冰敷
- 药物降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 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 营养支持:补充能量,提高免疫力
4.2 病因治疗
- 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
- 病毒感染:使用抗病毒药物或对症支持治疗
- 真菌感染:使用抗真菌药物
- 寄生虫感染:使用抗寄生虫药物
- 自身免疫性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
- 肿瘤:手术、放化疗等
- 药物热:停用可疑致热药物
五、总结
发热的病因复杂多样,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运用病理思维,抽丝剥茧,寻找发热背后的真正原因,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