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思维导图》
I. 发热的定义与测量
A. 定义
- 体温超出正常范围:通常口腔温度高于37.5°C (99.5°F),腋窝温度高于37.2°C (99°F),直肠温度高于38°C (100.4°F)。
- 核心体温升高:强调核心体温的升高,更准确反映机体状态。
- 与体温过高区分:发热是机体主动调节体温,而体温过高则是散热机制失效。
B. 测量方法
- 口腔温度:
- 优点:方便、快捷。
- 缺点:受饮水、呼吸等影响,不适用于儿童和意识不清者。
- 使用方法:将温度计置于舌下,闭口,测量3-5分钟。
- 腋窝温度:
- 优点:安全、易操作。
- 缺点:受环境温度和腋窝潮湿程度影响,准确性稍差。
- 使用方法:将温度计置于腋窝深处,紧贴皮肤,测量5-10分钟。
- 直肠温度:
- 优点:最准确的测量方法。
- 缺点:不适感强,不适用于某些人群(如痔疮患者)。
- 使用方法:润滑温度计头部,轻轻插入肛门2-3cm,测量3-5分钟。
- 耳温:
- 优点:快速、方便。
- 缺点:受耳道清洁程度和操作技术影响,需校正。
- 使用方法:拉直耳廓,将温度计探头插入耳道,按指示测量。
- 额温:
- 优点:非接触式,卫生。
- 缺点: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准确性较低,通常用于筛查。
- 使用方法:将温度计对准额头中央,按指示测量。
C. 影响因素
- 昼夜节律:体温通常在下午或傍晚略高。
- 年龄:儿童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善,容易波动。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发热反应可能不明显。
- 运动:剧烈运动后体温升高。
- 饮食:进食后体温略有升高。
- 月经周期:女性在排卵期后体温略有升高。
- 环境温度:高温环境可能导致体温升高。
- 精神状态:情绪激动时体温可能升高。
II. 发热的机制
A. 生理机制
-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 致热源:
- 内生性致热源:如白细胞介素-1 (IL-1),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
- 外生性致热源:如细菌、病毒、真菌及其代谢产物。
- 前列腺素E2 (PGE2):致热源作用于下丘脑,促进PGE2合成和释放。
- 体温调定点升高:PGE2作用于下丘脑,将体温调定点升高,使机体认为现有体温低于正常水平。
- 产热增加和散热减少: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如骨骼肌颤抖、代谢加速)和减少散热(如血管收缩、减少出汗)来达到新的体温调定点。
- 致热源:
B. 病理生理意义
- 增强免疫反应:
- 提高吞噬细胞的活性。
- 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 增强抗体和补体的合成。
- 抑制某些病原体的生长。
- 组织修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
- 不利影响:
- 消耗能量:增加心脏负担。
- 脱水:增加肾脏负担。
- 神经系统损伤:高热可能导致抽搐、昏迷。
- 代谢紊乱:加重原有疾病。
III. 发热的原因
A. 感染性发热
- 细菌感染:
- 常见部位:呼吸道(肺炎、支气管炎),泌尿道(肾盂肾炎、膀胱炎),皮肤(蜂窝织炎、疖肿),消化道(细菌性痢疾)。
- 特点:常伴有局部炎症表现,如红、肿、热、痛。
- 病毒感染:
- 常见部位:呼吸道(流感、普通感冒),消化道(病毒性肠炎),皮肤(麻疹、风疹、水痘)。
- 特点:常伴有全身症状,如乏力、肌肉酸痛。
- 真菌感染:
- 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
- 可侵犯肺、脑、皮肤等多个器官。
- 寄生虫感染:
- 疟疾、血吸虫病等。
B. 非感染性发热
-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 特点:常伴有其他系统受累的表现。
- 肿瘤:
- 白血病、淋巴瘤、实体肿瘤等。
- 特点:常伴有消瘦、贫血等。
- 药物热:
- 某些药物可引起发热,如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
- 内分泌疾病:
- 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 中枢性发热:
- 脑出血、脑外伤、颅内感染等。
- 其他:
- 脱水、中暑、大面积烧伤、输液反应等。
IV. 发热的评估与处理
A. 病史采集
- 发热时间、程度、特点(如持续性、间歇性、弛张热)。
- 伴随症状:咳嗽、咳痰、流涕、腹泻、呕吐、皮疹、关节痛等。
- 既往病史:慢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用药史、过敏史等。
- 流行病学史:接触史、旅行史、职业史等。
B. 体格检查
- 一般状况:精神状态、营养状况、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
- 局部检查: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皮肤等。
- 寻找感染灶:如咽喉、肺部、腹部等。
C. 辅助检查
- 血常规:了解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
- 尿常规:了解有无泌尿道感染。
- 胸部X线片:了解有无肺炎。
- 血培养:了解有无菌血症。
- 其他: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如病毒抗体检测、自身抗体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D. 处理原则
- 病因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毒感染。
- 对症治疗:
- 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冰敷等。
- 药物降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 支持治疗:
- 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 注意休息,保持营养。
- 监测病情变化。
- 对症治疗:
E. 物理降温方法
- 温水擦浴:用温水(32-34°C)擦拭腋窝、腹股沟、颈部等大血管处。
- 冰敷:用冰袋或湿毛巾敷于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处。
- 降低环境温度:保持室内通风,适当降低室温。
F. 药物降温的注意事项
- 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常用的退热药,儿童应选择儿童专用剂型。
- 注意剂量和间隔时间: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嘱服用。
- 警惕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等。
- 避免长期使用:退热药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病因。
G. 何时就医
- 高热不退:体温持续高于39°C,或使用退热药后效果不佳。
- 伴有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抽搐、意识不清、剧烈头痛、呕吐等。
- 特殊人群: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
- 疑似感染:接触过传染病患者,或有明确的感染灶。
- 症状持续加重:病情逐渐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