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下册历史思维导图》
隋朝 (581年 - 618年) - 短暂而重要的统一王朝
建立与统一
-
建立者:杨坚(隋文帝)
-
时间:581年
-
都城:大兴城(后来的长安)
-
统一:589年灭南朝陈,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
-
主要贡献与制度
-
政治制度:
* ##### 确立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影响深远 * ##### 创立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门阀垄断,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
经济措施:
-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
修建大运河:
-
中心:洛阳
-
起止点:北抵涿郡,南达余杭
-
意义: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但滥用民力也导致灭亡)
-
-
-
创设仓库:含嘉仓、洛口仓等,储备粮食
-
灭亡
-
主要原因:隋炀帝暴政,滥用民力(修建大运河、东征高句丽),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
-
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
唐朝 (618年 - 907年)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建立与鼎盛
-
建立者:李渊(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
-
都城:长安
-
盛世局面:
-
贞观之治(唐太宗):
-
政策:纳谏(魏征)、轻徭薄赋、任用贤能、完善制度(三省六部、科举)
-
特点:政治清明,经济恢复,社会安定,民族关系融洽
-
-
武周统治(武则天):
-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
发展科举,不拘一格降人才
-
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
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
-
政策:任用贤相(姚崇、宋璟),整顿吏治,发展经济
-
特点:唐朝国力达到顶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四方来朝
-
-
-
政治制度
-
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
-
发展和完善科举制:
-
常设科目:进士科、明经科最重要
-
影响: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促进教育发展
-
-
经济发展
-
农业:
* ##### 曲辕犁的发明和推广 * ##### 灌溉工具:筒车 * ##### 水利工程兴修
-
手工业:
-
丝织业:技术高超,花色品种多
-
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闻名于世
-
-
商业:
-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是国际大都市
-
交通发达:陆路(丝绸之路)、海路畅通
-
市场管理:设“市”,有严格时间规定(后被打破)
-
-
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
-
民族政策:
* ##### 开明政策,“天可汗”称号(唐太宗) * ##### 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促进汉藏友好 * ##### 设置机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管理边疆
-
对外关系:
-
频繁交往:与亚洲乃至欧洲、非洲国家有往来
-
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如阿倍仲麻吕)学习唐朝文化
-
新罗:交往密切,新罗仿唐制建国
-
天竺(印度):玄奘西行取经,著《大唐西域记》
-
鉴真东渡:赴日传播佛教和唐文化
-
-
文化繁荣
-
诗歌:唐诗是文化高峰,诗人辈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
书法:颜真卿、柳公权
-
绘画:阎立本、吴道子
-
音乐舞蹈:霓裳羽衣舞
-
思想:儒、佛、道并行,文化开放包容
-
衰落与灭亡
-
转折点:安史之乱(755年-763年)
* ##### 原因:边镇节度使权力过大,中央衰弱,唐玄宗后期怠政 * ##### 影响: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剧
-
晚唐:黄巢起义(沉重打击唐朝统治)
-
灭亡:907年,朱温废唐哀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
-
五代十国 (907年 - 960年) - 分裂与割据时期
* #### 五代:中原地区的五个相继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 #### 十国:中原以外的十个割据政权
* #### 特点: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已,社会动荡
宋朝 (960年 - 1279年) - 经济文化高峰与军事积弱
北宋 (960年 - 1127年)
-
建立:赵匡胤(宋太祖)“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
-
政治:
-
加强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兵权
-
重文轻武:提高文官地位,抑制武将势力
-
发展科举:扩大取士规模,完善考试制度
-
-
经济:
-
农业:占城稻引进与推广,粮食产量提高
-
手工业:煤炭开采,造船技术领先,活字印刷术发明(毕昇)
-
商业: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出现纸币“交子”(世界最早),城市发展(东京),打破市坊界限,夜市出现
-
-
民族关系(并立政权):
-
辽(契丹):澶渊之盟(维持百余年和平)
-
西夏(党项):宋夏议和
-
-
灭亡:金灭辽后南下,靖康之变(1127年),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
-
南宋 (1127年 - 1279年)
-
建立:赵构(宋高宗)在应天府(南京)即位,后定都临安(杭州)
-
政治:偏安江南,与金对峙
-
军事:岳飞抗金(郾城大捷),后被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
-
经济: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超越北方
-
农业、手工业继续发展
-
海外贸易发达:泉州是重要港口,设市舶司管理
-
-
文化:
-
理学(程朱理学):朱熹集大成
-
词:文学代表(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
绘画: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
科技: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
-
灭亡:1279年,崖山海战,南宋灭亡(被元朝所灭)
-
辽、西夏、金 (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辽 (916年 - 1125年)
-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契丹族)
-
政治:“蕃汉分治”
-
西夏 (1038年 - 1227年)
-
建立者:元昊(党项族)
-
文字:创制西夏文
-
金 (1115年 - 1234年)
-
建立者:完颜阿骨打(女真族)
-
事迹:灭辽、灭北宋
-
政治:猛安谋克制
-
元朝 (1271年 - 1368年) - 大一统与民族融合
建立与统一
-
建立者:忽必烈(元世祖)
-
定都:大都(今北京)
-
统一:1279年灭南宋,实现大一统(疆域空前辽阔)
-
政治制度
-
中央: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
-
民族政策: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
经济发展
-
农业:重视农业生产,修治黄河
-
商业:大都成为国际大都市,海陆交通发达
-
交通:疏浚大运河,建立驿站制度
-
货币:统一使用纸币
-
对外关系与文化
-
对外交流:马可·波罗来华,《马可·波罗行纪》
-
文化:元曲(关汉卿《窦娥冤》等)成为一代文学代表
-
科技:郭守敬(《授时历》、简仪)
-
灭亡
-
原因:民族矛盾尖锐,政治腐败,农民起义(红巾军起义)
-
灭亡: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 君主专制强化与社会变迁
建立与巩固
-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定都应天府(南京)
-
强化君主专制:
-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锦衣卫(特务机构)
-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
思想:八股取士(科举制僵化)
-
-
明成祖(朱棣):
-
靖难之役夺位
-
迁都北京
-
设立东厂(特务机构)
-
编纂《永乐大典》
-
郑和下西洋:
-
时间:1405年 - 1433年(七次)
-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联系,发展朝贡贸易
-
意义:世界航海史壮举,促进中外友好交流(但耗费巨大)
-
-
-
经济与社会
-
农业、手工业发展
-
商品经济活跃:出现商帮(晋商、徽商),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江南地区)
-
城市:北京、南京等
-
文化与科技
-
思想:王阳明心学
-
文学:长篇小说繁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
科技: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
-
建筑:北京城、故宫、明长城
-
对外关系与边防
-
前期:郑和下西洋
-
中后期:
-
倭寇侵扰:戚继光抗倭
-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
边防压力:北方蒙古、东北女真
-
-
衰落与灭亡
-
原因: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李自成)
-
灭亡: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
清朝 (1636年/1644年 - 1912年)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危机(前期)
建立与巩固
-
建立: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
入关: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
-
统一全国:平定南明、三藩之乱,统一台湾(设台湾府)
-
政治制度
-
强化君主专制:
* ##### 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 大兴文字狱
-
民族政策:
-
满汉并用,但满族掌握实权
-
剃发易服
-
-
疆域奠定与管理
-
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奠定现代中国版图基础
-
反击外来侵略:
-
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第一个边界条约)
-
-
加强对边疆管理:
-
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
-
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
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
蒙古:盟旗制度
-
-
经济发展
-
农业:精耕细作,推广高产作物(玉米、番薯)
-
手工业:丝织、棉织、制瓷等继续发展
-
商业:国内贸易繁盛,出现著名商帮
-
文化思想
-
思想控制:文字狱,压制反清思想
-
学术:考据学盛行
-
文学:小说(《红楼梦》、《聊斋志异》),京剧形成
-
建筑: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等)
-
对外关系
-
闭关锁国政策:
* ##### 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统治者妄自尊大,防范西方殖民活动和汉人反抗 * ##### 表现: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 * ##### 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为近代落后埋下伏笔)
-
与西方冲突的隐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乾隆时期),中西观念冲突显现
-
(注:此思维导图涵盖了7年级下册历史的主要内容框架,具体细节和事件需结合课本进一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