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全书思维导图一张》
核心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 1. 史前时期:
- 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早期人类活动:
- 元谋人: 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生活在云南元谋。
- 北京人: 生活在北京周口店,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 母系氏族社会:
- 特点: 妇女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按母系血缘确立亲属关系。
- 典型代表: 半坡遗址(陕西西安),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
- 半坡遗址:
- 农业: 种植粟,使用磨制石器。
- 陶器: 彩陶文化。
- 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 河姆渡遗址:
- 农业: 种植水稻,使用骨耜。
- 陶器: 黑陶文化。
- 房屋: 干栏式房屋。
- 半坡遗址:
- 父系氏族社会:
- 特点: 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私有制出现,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 典型代表: 大汶口文化晚期。
- 原始社会解体:
- 原因: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增多,私有制产生。
- 表现: 贫富分化,出现阶级和暴力统治的工具。
- 2. 传说时代:
- 炎黄联盟:
- 黄帝: 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相传发明了舟车、衣裳、宫室等。
- 炎帝: 与黄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相传擅长农业生产。
- 阪泉之战: 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之间的战争,黄帝获胜,部落联盟形成。
- 涿鹿之战: 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之间的战争,黄帝获胜,巩固了黄帝的地位。
- 禅让制:
- 含义: 将部落首领的位置让给贤能的人。
- 代表人物: 尧、舜、禹。
- 实质: 部落联盟内部推举首领的制度。
- 禹的贡献: 治理洪水,结束禅让制,建立夏朝。
- 炎黄联盟:
- 1. 史前时期:
-
二、夏商周的更迭
- 1. 夏朝:
- 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诞生。
- 制度: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开始。
- 统治:
- 统治中心: 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 主要活动: 兴建宫殿,制定刑法,设置军队。
- 灭亡: 夏桀暴政,激起民愤。
- 2. 商朝:
- 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汤推翻夏桀建立。
- 统治:
- 统治中心: 今河南安阳一带。
- 政治制度: 设置官职,建立军队,制定刑法。
- 经济发展: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发展。
- 文化成就:
- 甲骨文: 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 青铜器: 制作工艺精湛,司母戊鼎是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 灭亡: 商纣王暴政,引发人民反抗。
- 3. 西周:
- 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纣王建立。
- 都城: 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
- 制度:
- 分封制:
- 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 内容: 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统治权,需要定期向周王进贡,并服从周王的调遣。
- 作用: 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
- 等级制度:
- 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 特点: 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 分封制:
- 经济: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 灭亡: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去民心。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 4. 东周:
- 建立: 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 特点: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 春秋时期:
- 诸侯争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
- 霸主作用: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周朝的统治秩序,促进了民族融合。
- 战国时期:
- 七雄并立: 齐、楚、燕、韩、赵、魏、秦。
- 重要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 1. 夏朝:
-
三、社会变革
- 1.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 铁农具的使用: 提高生产效率。
- 牛耕的推广: 增强农业生产能力。
- 2. 土地制度的变化:
- 井田制瓦解: 私田增多,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 赋税制度的改革: 各国纷纷进行赋税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
- 3. 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 城市兴起: 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 商品流通: 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 4. 军事变革:
- 军队建设: 各国加强军队建设,提高军队战斗力。
- 军事技术: 改进武器装备,提高作战能力。
- 1.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
四、思想文化
- 1. 孔子:
- 儒家学派创始人。
- 思想:
- “仁”: 核心思想,主张爱人。
- “礼”: 维护社会秩序。
- “为政以德”: 提倡以德治国。
- 教育:
- 创办私学。
- “有教无类”: 不分贵贱贫富,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 教育思想: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 贡献: 整理古代文献,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2. 老子:
- 道家学派创始人。
- 思想:
- “道”: 宇宙的本源,是自然规律。
- “无为而治”: 顺应自然规律,反对人为干涉。
- 著作: 《道德经》。
- 3. 诸子百家:
- 主要学派: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
- 特点: 各学派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互相争论,相互影响,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 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
- 思想: 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 4. 百家争鸣:
- 影响: 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1. 孔子:
补充说明:
- 时间轴: 标注各时期的时间范围,便于理解历史发展脉络。
- 重要人物: 突出各时期的重要人物,及其主要事迹和贡献。
- 重点事件: 强调历史发展的关键事件,分析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 社会制度: 梳理各时期的社会制度,理解其特点和作用。
- 文化成就: 总结各时期的文化成就,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 联系: 注意各时期的联系,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