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思维导图

《九年级化学思维导图》

一、绪论:走进化学世界

1.1 化学的定义与研究范畴

  • 定义: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 研究范畴:
    • 物质的组成 (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 物质的结构 (微观粒子、分子、原子)
    •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1.2 化学学习方法

  • 观察与实验: 培养科学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 记录与分析: 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准确分析实验数据。
  • 思考与总结: 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 联系实际: 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1.3 化学实验安全

  • 实验规则: 熟悉实验室规则,遵守安全规范。
  • 药品取用: 了解药品的性质,安全取用。
  • 事故处理: 掌握常见化学事故的处理方法。

二、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2.1 物质的组成

  • 元素:
    • 定义: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 元素符号: 书写规则 (一个字母大写,两个字母第一个大写,第二个小写)。
    • 元素周期表: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规律 (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 化合物:
    • 定义: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书写规则: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正价在前,负价在后。
      • 意义:宏观意义(表示一种物质),微观意义(表示一个分子)。
    • 分类: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 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 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 盐:电离时产生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 混合物:
    • 定义: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 分离方法:
      • 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 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 结晶:分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和液体。

2.2 物质的结构

  • 原子:
    • 组成: 质子、中子、电子。
    • 结构: 原子核 (质子+中子) 和 核外电子。
    • 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
  • 离子:
    • 阳离子: 带正电荷的离子 (失去电子)。
    • 阴离子: 带负电荷的离子 (得到电子)。
  • 分子:
    • 定义: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构成: 由原子构成。

2.3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 化学性质:
    •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三、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

3.1 化学式

  • 意义: 表示物质的组成 (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
  • 书写: 遵循化合价规则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 化合价: 元素表现出来的性质,正负号和数值。

3.2 化学方程式

  • 定义: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 书写原则:
    • 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 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 配平方法:
    • 最小公倍数法。
    • 奇偶法。
  • 意义:
    •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 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3.3 质量守恒定律

  • 内容: 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原因: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

四、溶液

4.1 溶液的组成

  •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 溶剂: 溶解溶质的物质 (通常是水)。

4.2 溶解度

  • 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 影响因素: 温度 (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4.3 溶液的配制

  • 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 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 称量固体溶质或量取液体溶质。
    • 溶解。
  • 质量分数计算:
    • 溶质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 100%

五、酸、碱、盐

5.1 酸

  • 定义: 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 性质:
    • 与指示剂作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 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盐和氢气。
    •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产生盐和水。
    • 与碱反应:发生中和反应,产生盐和水。
    • 与某些盐反应:产生新酸和新盐。

5.2 碱

  • 定义: 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 性质:
    • 与指示剂作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 与酸反应:发生中和反应,产生盐和水。
    • 与某些盐反应:产生新碱和新盐。
    • 可溶性碱 (碱溶液) 的特殊性质: 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例如二氧化碳。

5.3 盐

  • 定义: 电离时产生金属离子 (或铵根离子) 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 性质:
    • 与某些酸反应:产生新盐和新酸。
    • 与某些碱反应:产生新盐和新碱。
    • 与某些盐反应:产生两种新盐。
    • 可溶性盐溶液的特殊性质: 能与某些金属反应,置换出另一种金属。

5.4 中和反应

  • 定义: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 应用:
    • 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 治疗胃酸过多。
    • 处理工厂废水。

六、金属与金属材料

6.1 金属的物理性质

  • 多数金属: 具有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6.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与氧气反应: 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剧烈程度不同)。
  • 与酸反应: 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氢气。
  • 与盐溶液反应: 活泼金属能将较不活泼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 金属活动性顺序: K > Ca > Na > Mg > Al > Zn > Fe > Sn > Pb > (H) > Cu > Hg > Ag > Pt > Au

6.3 金属材料的保护

  • 防止金属腐蚀:
    • 保持金属表面干燥。
    • 涂油漆、镀金属。
    • 制成合金。
    • 电化学保护 (牺牲阳极保护)。

七、化学与社会

7.1 能源与环境

  • 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 (不可再生能源)。
  • 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 (可再生能源)。
  • 环境保护:
    • 减少污染物排放。
    • 开发清洁能源。
    • 资源回收利用。

7.2 食品安全

  • 食品添加剂: 合理使用。
  • 营养均衡: 合理膳食。

7.3 药物与健康

  • 合理用药: 遵医嘱。
  • 预防疾病: 注意个人卫生。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七年级下册政治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