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地理第一章思维导图》
I. 地理位置
A. 地理位置的含义与要素
- 含义: 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的空间位置。
- 要素:
- 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
- 定义:用经纬度坐标表示的地理位置。
- 作用:精确描述地理位置,是唯一且固定的。
- 经度:东经(E)和西经(W),0°经线(本初子午线)是起点,向东180°E,向西180°W。
- 纬度:北纬(N)和南纬(S),0°纬线(赤道)是起点,向北90°N,向南90°S。
- 相对位置(区域位置):
- 定义:相对于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 要素:临近地区、交通线、著名景观、重要城市等。
- 作用:描述地理位置的特征,具有相对性。
- 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
B. 地图的应用
- 地图的要素:
- 方向:
- 指向标指向:箭头指向北方。
- 经纬网指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一般指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比例尺:
- 定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 表达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 大小判断:比例尺越大,缩小的程度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 图例和注记:
- 图例:表示地图上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 注记:文字说明,补充地图信息的不足。
- 方向:
- 地图的种类:
- 按比例尺大小分:大比例尺地图、中比例尺地图、小比例尺地图。
- 按内容详简分:普通地图、专题地图。
- 按用途分:地形图、交通图、旅游图等。
- 地图的应用技巧:
- 识别地图要素。
- 确定方向。
- 量算距离。
- 判断地形。
- 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
C. 地理信息技术
- GIS (地理信息系统):
- 定义: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和应用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 功能:空间数据的输入、存储、分析、输出。
- 应用:城市规划、环境监测、资源管理、导航定位等。
- GPS (全球定位系统):
- 定义:利用卫星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 组成:空间部分(卫星)、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 应用:导航、定位、测绘、交通管理等。
- RS (遥感):
- 定义:利用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
- 平台:卫星、飞机等。
- 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
- 地理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
- 电子地图:GIS、GPS和RS技术的结合。
- 导航系统:GPS提供定位,GIS提供地图数据,RS提供影像数据。
II. 地球与地图
A.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 地球的形状:
- 近似球体,为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椭球体)。
- 证据:
- 麦哲伦环球航行。
- 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 不同纬度地区观察到的星空不同。
- 地球的大小:
- 赤道半径:约6378千米。
- 极半径:约6357千米。
-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B. 地球的运动
- 地球的自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约24小时(一个太阳日)。
- 速度:赤道处线速度最大,两极处为0。
- 意义:
- 昼夜更替:形成昼夜循环。
- 地方时: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不同。
- 地转偏向力:使运动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 地球的公转:
- 轨道:椭圆轨道。
- 周期:约365天(一个恒星年)。
- 速度: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
- 意义:
-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期性移动。
- 季节变化:形成四季更替。
- 昼夜长短变化: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变化不同。
C.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 地壳:
-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 组成: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
- 特点:是固体地球最外部的圈层,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区厚,海洋地区薄。
- 地幔:
- 软流层:地幔上部的局部熔融状态区域。
- 组成:主要由致密的硅酸盐岩石组成。
- 特点: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的圈层。
- 地核:
- 外部是液态,内部是固态。
- 组成: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
- 特点:是地球内部温度最高的圈层。
III. 地图投影
A. 地图投影的概念
- 定义:将地球表面的经纬线网转移到平面上的方法。
- 必然产生变形。
B. 常见的地图投影
- 等面积投影:
- 特点:面积不变形,角度和形状变形。
- 应用:适宜表示各种面积统计资料。
- 等角度投影:
- 特点:角度不变形,面积和形状变形。
- 应用:适宜编制航海图和航空图。
- 等距离投影:
- 特点:某一线或几条线上的距离不变形,其他部分变形。
- 应用:常用于测量距离。
C. 投影的选择
- 根据用途选择合适的投影方式。
- 根据研究区域的形状和大小选择合适的投影方式。
- 考虑投影变形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IV. 地形图
A. 等高线
- 定义:地形图上连接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的线。
- 特征:
- 相邻等高线的高度差相等。
- 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峭。
- 山脊处,等高线呈“V”字形,凸向海拔较低处。
- 山谷处,等高线呈“V”字形,凸向海拔较高处。
- 封闭的等高线,高度向内递增的是盆地,高度向内递减的是山顶。
- 作用:
- 判断地势起伏。
- 计算坡度。
- 识别地形类型。
B. 地形类型
- 山地:
- 定义:地面起伏大,坡度陡峭的地形。
- 特征:等高线密集,海拔高。
- 丘陵:
- 定义:地面起伏小,坡度较缓的地形。
- 特征:等高线较稀疏,海拔较低。
- 高原:
- 定义:地势平坦,海拔较高的地形。
- 特征:等高线较稀疏,海拔高。
- 平原:
- 定义:地势低平,起伏小的地形。
- 特征:等高线稀疏,海拔低。
- 盆地:
- 定义: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
- 特征:中间等高线数值低,四周等高线数值高。
C. 地形图的应用
- 工程建设选址: 考虑地形、坡度、地质条件等。
- 农业规划: 考虑地形、水源、土壤等。
- 旅游开发: 考虑景观、交通、地形等。
- 军事应用: 考虑地形、道路、河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