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思维导图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思维导图》

I. 运动的描述

A. 质点

  • 1. 定义: 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
  • 2. 条件:
    • 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
    • 物体做平动时。
  • 3. 意义: 简化物理模型,便于研究复杂运动。

B. 参考系

  • 1. 定义: 用来作为参考,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物体。
  • 2. 选择原则: 任意性,但为了简化问题,通常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 3. 意义: 运动是相对的,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会因参考系的选择而不同。

C. 时间和时刻

  • 1. 时刻:
    • 对应于时间轴上的一个点。
    • 表示某一瞬时。
    • 例如:第2秒末,3秒时。
  • 2. 时间间隔:
    • 对应于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
    • 表示一段时间。
    • 例如:第2秒内,3秒内,2秒到3秒之间。
  • 3. 联系: 时间间隔由两个时刻决定,时刻是时间轴上的点,时间间隔是时间轴上的线段。

D. 位移和路程

  • 1. 位移 (矢量):
    • 定义: 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 大小: 起点指向终点的线段的长度。
    • 方向: 从起点指向终点的方向。
  • 2. 路程 (标量):
    • 定义: 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
    • 大小: 运动轨迹的长度。
    • 方向: 无方向。
  • 3. 联系与区别:
    • 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大小等于路程。
    • 一般情况下,位移大小小于路程。
    • 位移反映位置变化,路程反映运动轨迹。

E. 速度

  • 1. 平均速度 (矢量):
    • 定义: 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 公式: v = Δx / Δt
    • 方向: 与位移方向相同。
    • 意义: 粗略描述一段时间内物体的运动快慢和方向。
  • 2. 瞬时速度 (矢量):
    • 定义: 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
    • 方向: 物体在该时刻的运动方向,即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
    • 意义: 精确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和方向。
  • 3. 速率 (标量):
    • 定义: 瞬时速度的大小。
    • 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 4. 速度变化率:
    • 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F. 加速度

  • 1. 定义 (矢量): 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 2. 公式: a = Δv / Δt
  • 3. 单位: m/s²
  • 4. 意义: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 5. 方向:
    • 与速度变化量Δv的方向相同。
    • 加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 减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 6. 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无必然联系,加速度大,速度变化快,但速度本身可以很小。

II.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A. 匀变速直线运动

  • 1. 定义: 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
  • 2. 分类:
    • 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 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B. 基本公式

  • 1. 速度公式: v = v₀ + at
  • 2. 位移公式: x = v₀t + ½at²
  • 3. 位移与速度关系: v² - v₀² = 2ax

C. 重要推论

  • 1. 平均速度公式: v̄ = (v₀ + v) / 2 = x/t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 2. 中间时刻的速度: v(t/2) = (v₀ + v) / 2 = v̄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 3. 中间位置的速度: v(x/2) = √[(v₀² + v²)/2]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且v(x/2) > v(t/2))
  • 4. Δx = aT² (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相等)

D. 图像法

  • 1. v-t 图象:
    • 斜率:表示加速度。
    • 面积:表示位移。
    • 截距:表示初速度。
    • 特点: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非匀变速直线运动。
  • 2. x-t 图象:
    • 斜率:表示速度。 (切线斜率表示瞬时速度)
    • 特点: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变速直线运动。

E. 自由落体运动

  • 1. 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 2. 特点: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 3. 重力加速度g:
    • 方向:竖直向下。
    • 大小:与地理位置有关,一般取 9.8 m/s² 或 10 m/s²。
  • 4. 公式:
    • v = gt
    • h = ½gt²
    • v² = 2gh

F. 竖直上抛运动

  • 1. 定义: 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的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 2. 处理方法:
    • 方法一:分段法
      • 上升阶段:匀减速直线运动,a = -g。
      • 下降阶段:自由落体运动,a = g。
    • 方法二:整体法
      • 将全过程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a = -g。
      • 注意:选取正方向,位移方向与正方向相同取正值,相反取负值。
  • 3. 重要结论:
    • 上升的最大高度: H = v₀² / 2g
    • 上升的时间: t = v₀ / g
  • 4. 对称性:
    • 上升和下降过程所用的时间相等。
    • 上升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位置时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III. 实验: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A. 实验器材

  • 打点计时器 (电磁式或电火花式)
  • 纸带
  • 复写纸
  • 低压交流电源
  • 小车
  • 细绳
  • 钩码
  • 刻度尺

B. 实验步骤

    1. 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的一端,并接好电源。
    1. 将小车与纸带相连,并穿过打点计时器。
    1. 调整装置,使小车可以在木板上自由滑动。
    1. 先接通电源,然后释放小车,让其拖动纸带运动。
    1. 取下纸带,重复实验几次。
    1. 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数据处理。

C. 数据处理

  • 1. 求瞬时速度:
    • 利用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的方法,取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近似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 v(t) = (x(t+T) - x(t)) / T (T为打点周期)
  • 2. 求加速度:
    • 逐差法: a = (x₄ + x₅ + x₆ - x₁ - x₂ - x₃) / (9T²) (减小误差)
    • 图像法: 根据求出的速度值,画出 v-t 图象,图象的斜率即为加速度。
  • 3. 误差分析:
    • 摩擦阻力:导致加速度偏小。
    • 测量误差:导致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结果产生误差。

D. 注意事项

    1. 实验前应平衡摩擦力(或使斜面倾角很小), 但不能过度平衡摩擦力。
    1. 释放小车时,应让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1. 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1. 选取点迹清晰的纸带,舍去开头过于密集的点。
    1. 数据处理时,应尽量利用图像法,以减小误差。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二元一次方程的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