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思维导图全部

《地理七年级思维导图全部》

一、 绪论:我们周围的地理环境

1.1 地球与地图

  • 1.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的形状:近似球体(盖天说 vs 地圆说)
    • 地球的大小:周长、半径、表面积
    •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站在高处望得更远
  • 1.1.2 地球仪
    • 纬线:
      • 定义:与地轴垂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相交所形成的圆圈。
      • 特征: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不等,赤道最长,两极最短。
      • 纬度:角度单位,赤道为0°,向两极递增到90°N和90°S。
      • 重要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 经线:
      •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 特征:指示南北方向,长度相等,相交于南北两极。
      • 经度:角度单位,本初子午线为0°,向东西递增到180°E和180°W。
      • 重要经线:本初子午线、180°经线。
    • 经纬网:
      • 经纬线的交织网络。
      • 定位功能: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地理位置。
      • 方向判读: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1.1.3 地图
    • 地图的三要素:
      •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例关系。
        • 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 大小判断: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亦然。
      • 方向:
        • 指向标:地图上指示方向的箭头。
        • 经纬网:利用经纬线确定方向。
        • 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图例和注记:
        • 图例:表示地图上各种地理要素的符号。
        • 注记:对地理要素的文字说明。
    • 地图的种类:地形图、交通图、政区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等。
    • 地图的应用:导航、规划、研究等。

1.2 陆地和海洋

  • 1.2.1 海陆分布
    • 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海洋约占71%,陆地约占29%。
    • 主要的大洲和大洋:
      • 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 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 四大洋的面积大小:太平洋 > 大西洋 > 印度洋 > 北冰洋。
    • 半球的海陆分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 1.2.2 海陆变迁
    • 板块构造学说:
      • 地壳由若干板块组成,板块处于不断运动状态。
      • 板块运动的形式:张裂、碰撞、滑移。
      • 板块运动的影响:形成山脉、海沟、火山、地震等。
    • 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运动、海平面变化。
    • 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提出,后被板块构造学说证实。

1.3 天气和气候

  • 1.3.1 天气
    • 天气的要素:气温、降水、风、云、能见度等。
    • 天气的特点:短时性、多变性。
    • 常见的天气符号:晴、阴、雨、雪、雾、雷阵雨等。
    • 天气预报的意义:指导生产和生活。
  • 1.3.2 气候
    • 气候的要素:气温、降水。
    • 气候的特点:长期性、规律性。
    • 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地形、海陆位置、洋流等。
    • 主要的气候类型:
      • 热带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 温带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 寒带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 1.3.3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气候影响农业生产:作物的选择、种植时间、产量等。
    • 气候影响建筑风格:房屋的朝向、材料、结构等。
    • 气候影响生活方式:服装、饮食、交通等。

二、 区域认知

2.1 认识区域

  • 2.1.1 区域的概念
    • 区域:具有一定共同特征的地理空间。
    • 区域的类型:自然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等。
    • 区域的特征:差异性、整体性、联系性。
  • 2.1.2 区域分析的方法
    • 综合分析法:从多个方面分析区域的特征。
    • 比较分析法:比较不同区域的异同。
    • 区位分析法:分析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2.1.3 区域认知的重要性
    • 了解不同区域的特征,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环境。
    • 促进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2.2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 2.2.1 地理位置
    • 经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 海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 优越性:有利于发展海洋经济,便于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
  • 2.2.2 行政区划
    • 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 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 特别行政区的特殊地位:高度自治,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2.3 中国的地形和气候

  • 2.3.1 地形
    • 地形的多样性: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 地势的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阻挡季风、形成地形雨等。
  • 2.3.2 气候
    • 气候的复杂性:多种气候类型并存。
    • 气候的季风性: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影响作物的种植和产量。

三、 区域发展

3.1 人口与环境

  • 3.1.1 人口增长
    • 人口增长的趋势:世界人口持续增长。
    • 人口增长的影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就业压力等。
    • 人口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 3.1.2 人口分布
    • 人口分布的特点: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稀疏。
    •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等。
    • 人口迁移:
      • 定义:人口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
      • 原因: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
      • 影响: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影响。
  • 3.1.3 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
    •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保障压力大。
    • 环境承载力:环境能够承受的人口数量和活动强度。
    • 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3.2 资源与环境

  • 3.2.1 资源的重要性
    • 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资源的类型: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 资源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受地质构造、气候等因素影响。
  • 3.2.2 资源利用与保护
    • 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
    • 保护资源: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保护耕地、保护森林等。
    • 可持续利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 3.2.3 环境问题
    •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 生态破坏: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 全球性环境问题: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 3.2.4 环境保护
    •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 环境保护的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物等。
    • 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3.3 发展与合作

  • 3.3.1 区域发展
    • 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地理位置、资源、交通、政策、技术等。
    • 区域发展的模式:资源型发展、工业型发展、服务业型发展等。
    • 区域发展的战略:优先发展战略、均衡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 3.3.2 区域合作
    • 区域合作的意义: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 区域合作的形式: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科技合作等。
    • 国际合作:
      • 全球性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困等。
      • 区域性合作:如欧盟、东盟等。
  • 3.3.3 全球化与区域发展
    • 全球化的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加剧环境问题、文化冲突等。
    • 区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 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这份思维导图涵盖了七年级地理的主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请注意,这只是一个框架,学生需要结合课本和课堂笔记,补充具体的内容和例子,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课外阅读思维导图简单又漂亮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