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思维导图》
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66)
* **1.1 八大(1956)**
* 内容:
*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 意义: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 **1.2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 **1.3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60)**
* “大跃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人民公社化运动: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影响: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
* **1.4 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1965)**
* 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成就: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经济形势逐渐好转。
* 代表人物:周恩来、邓小平。
* **1.5 经验教训**
* 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 **2.1 原因**
* 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 个人崇拜达到顶峰。
* **2.2 发展过程**
* 1966年,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 动乱表现:
* 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
* 学生停课,教师靠边站。
* 红卫兵运动:打、砸、抢、烧。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反革命集团:
*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权,最终覆灭(九一三事件)。
* 江青反革命集团:操控舆论,陷害干部群众。
* **2.3 结束**
*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
* **2.4 影响**
* 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 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 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 **2.5 启示**
*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 要防止个人崇拜。
3. 建设成就与模范人物
* **3.1 建设成就**
* 工业体系: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 科技成就: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
*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
* 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0)。
* 农业成就:
* 大寨精神。
* **3.2 模范人物**
* 王进喜(铁人)
* 雷锋
* 焦裕禄
* 他们身上体现了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 伟大的历史转折
* **1.1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背景:“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 意义: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 内容:
*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 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2.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2.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 **2.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内容:
* 扩大企业自主权。
* 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以公有制为主体。
*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 对外开放
* **3.1 对外开放的格局**
* 经济特区:
* 建立时间:1980年。
* 地点: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 作用:发挥了窗口作用,吸引了外资,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 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
* 经济开放区:以上海浦东为龙头。
* **3.2 全方位对外开放**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 “一带一路”倡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4.1 十四大(1992)**
* 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 宏观调控和微观自主相结合。
5.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 **5.1 经济成就**
*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 **5.2 科技成就**
* “两弹一星”
* 载人航天
* 杂交水稻
* **5.3 文化成就**
*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 科教兴国战略。
三、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 **1.1 民族政策**
*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 **1.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 香港、澳门的回归
* **2.1 “一国两制”的构想**
* 提出者:邓小平。
* 内容: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两种社会制度并存。
* **2.2 香港回归(1997)**
* 标志: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 **2.3 澳门回归(1999)**
* 标志: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 **2.4 意义**
* 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 开创了“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 为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3.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 **3.1 “九二共识”**
* 内容: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3.2 两岸交流与合作**
* 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 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 实现直接通航、通邮、通商。
* **3.3 展望未来**
*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四、新时期的外交与国防
1.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 **1.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不结盟政策。
*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 **1.2 中国在联合国的作用**
* 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
* 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 **1.3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 上海合作组织。
* 中非合作论坛。
2. 国防建设的成就
* **2.1 战略重点的转移**
* 把国防建设纳入经济建设的轨道。
* **2.2 军事力量的现代化**
* 陆海空三军现代化建设。
* 战略导弹部队建设。
* **2.3 国防科技的进步**
* 载人航天工程。
* 核武器的研制。
五、科技文化的发展
1. 科技兴国战略
* **1.1 科教兴国战略**
* 提出:邓小平。
* 意义: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 **1.2 科技成就**
* 载人航天。
* 超级计算机。
* 杂交水稻。
2. 教育事业的发展
* **2.1 义务教育的普及**
* 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 **2.2 高等教育的发展**
* 扩大高校招生规模。
* 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
3. 文化事业的繁荣
* **3.1 文化体制改革**
*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 **3.2 文化交流与合作**
* 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 **3.3 文艺创作的繁荣**
* 涌现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