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八下历史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一、 单元总览:中华民族遭受的侵略与反抗
- 主题: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 时间: 1840年 - 1900年 (鸦片战争至义和团运动)
- 核心概念:
- 侵略:列强通过军事、政治、经济等手段对中国进行掠夺和控制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 民族危机:国家主权丧失,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 民族觉醒: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国家危亡,奋起反抗
- 单元脉络:
- 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侵华的开端
- 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的加剧
- 甲午中日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 中国人民的抗争:各阶层的反抗探索
二、 鸦片战争(1840-1842)
- 背景:
-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对外扩张,需要市场和原料。
- 清朝:闭关锁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
- 直接原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危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国家财政。
- 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鸦片走私,维护国家利益。
- 过程:
- 1840年,英军侵华,战争爆发。
- 英军攻占广州、厦门、定海、镇江等地。
- 结果:
- 《南京条约》内容:
- 割香港岛给英国。
- 赔款2100万银元。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 影响:
-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 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三、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 背景:
- 西方列强不满足于《南京条约》所获得的权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 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未能满足列强的要求。
- 参战国: 英国、法国
- 借口:
- 过程:
- 英法联军攻占广州。
- 1860年,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
- 结果:
- 主要内容:
- 增开天津等口岸为通商口岸。
-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 赔款。
- 影响:
-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国家主权。
- 外国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四、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 背景:
-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扩张野心日益膨胀。
- 清朝: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
- 过程:
-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 黄海海战:邓世昌壮烈牺牲。
-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结果:
- 《马关条约》内容:
-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 赔款白银2亿两。
-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 影响:
-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五、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 背景:
-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威胁了列强在华利益。
- 列强企图进一步瓜分中国。
- 参战国: 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
- 过程:
-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 义和团运动遭到镇压。
- 结果:
- 《辛丑条约》内容:
-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超过9.8亿两。
-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他们的组织。
-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 影响: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更加艰巨。
六、 中国人民的抗争
- 农民阶级:
- 鸦片战争期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 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 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性质,但带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 地主阶级:
- 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国家利益,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
-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试图自强求富。
- 资产阶级:
- 维新变法: 试图通过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但最终失败。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 抗争意义:
- 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 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
-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