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分数思维导图

《三年级分数思维导图》

一、 概念认知

1.1 分数的意义

  • 1.1.1 产生背景:
    • 整数不够分时,引入分数。
    • 测量或平均分物体时,结果不是整数时。
  • 1.1.2 定义:
    •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 1.1.3 单位“1”:
    • 一个整体,如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
    • 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 1.1.4 分数单位:
    •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
    • 例如, 1/3 的分数单位是 1/3。

1.2 分数的组成

  • 1.2.1 分数线:
    • 表示平均分,相当于除号。
  • 1.2.2 分母:
    •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
    • 位于分数线下面。
  • 1.2.3 分子:
    • 表示取了多少份。
    • 位于分数线上面。

1.3 分数的读写

  • 1.3.1 读法:
    • 先读分母,再读“分之”,最后读分子。
    • 例如:3/5 读作五分之三。
  • 1.3.2 写法:
    • 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 例如:七分之二写作 2/7。

二、 分数大小比较

2.1 同分母分数比较

  • 2.1.1 规则:
    • 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 2.1.2 应用:
    • 直接比较分子的大小。

2.2 同分子分数比较

  • 2.2.1 规则:
    • 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就大;分母大的分数就小。
  • 2.2.2 应用:
    • 分母越小,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大。

2.3 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分数比较

  • 2.3.1 转化:
    • 将分数转化成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再进行比较。 (三年级暂不涉及,作为铺垫)
  • 2.3.2 借助“1/2”比较:
    • 如果一个分数大于1/2,另一个分数小于1/2,则前者大于后者。

2.4 与“1”比较

  • 2.4.1 真分数:
    • 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小于1。
  • 2.4.2 假分数:
    • 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大于或等于1。(三年级暂不涉及)

三、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3.1 同分母分数加法

  • 3.1.1 规则:
    •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 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三年级暂不涉及化简)
  • 3.1.2 算理:
    • 表示相同分数单位的个数合并。

3.2 同分母分数减法

  • 3.2.1 规则:
    • 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 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三年级暂不涉及化简)
  • 3.2.2 算理:
    • 表示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

3.3 1减去一个分数

  • 3.3.1 转化:
    • 将1看作是分母与被减数的分母相同的分数。例如: 1 - 1/3 = 3/3 - 1/3。
  • 3.3.2 规则:
    • 分母不变,用分母减去分子作为新的分子。

3.4 分数加减法的应用

  • 3.4.1 注意点:
    • 认真审题,理解题意。
    • 明确单位“1”是什么。
    • 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
    • 注意验算。

四、 分数的简单应用

4.1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 4.1.1 理解:
    • 将这个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几份。
  • 4.1.2 方法:
    • 用乘法计算。(三年级不涉及,为后续学习铺垫)
    • 可以先求出每一份是多少,再求出几份是多少。

4.2 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 4.2.1 时间:
    • 几分之几小时、几分之几分钟。
  • 4.2.2 长度:
    • 几分之几米、几分之几厘米。
  • 4.2.3 重量:
    • 几分之几千克、几分之几克。
  • 4.2.4 其他:
    • 例如:班级里男生占几分之几,女生占几分之几。

五、 注意事项

5.1 区分整体与部分

  • 理解单位“1”的概念至关重要。
  • 明确问题是求整体的几分之几,还是求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5.2 规范书写

  • 分数线要写直,分子和分母要写清楚。

5.3 联系实际

  • 将分数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分数的意义。

5.4 多练习

  • 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和计算能力的提升。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杜甫传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