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思维导图

《高二化学思维导图》

一、化学反应与能量

1.1 化学反应速率

1.1.1 定义

  •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1.1.2 表示方法

  • v = Δc / Δt
  • 注意:必须明确指定反应物或生成物,且不同物质速率数值可能不同。

1.1.3 影响因素

  • 内因: 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决定因素)
  • 外因:
    • 浓度: 一般情况下,增大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 温度: 一般情况下,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
    • 压强: 对于气体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实质是浓度增大)
    • 催化剂: 使用正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
    • 其他: 接触面积、光照、超声波等。

1.1.4 速率计算

  • 根据化学计量数之比推算速率。
  • 注意单位统一。

1.2 化学平衡

1.2.1 定义

  • 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的状态。

1.2.2 特征

  • 逆: 反应是可逆的。
  • 等: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 动: 动态平衡,反应仍在进行。
  • 定: 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 变: 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发生移动。

1.2.3 影响因素 (勒夏特列原理)

  • 浓度:
    • 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 增加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 压强 (对于气体反应):
    • 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 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 温度:
    •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 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 催化剂: 不影响平衡移动,只改变达到平衡所需时间。

1.2.4 化学平衡常数 K

  • 定义: 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
  • 意义: 衡量反应进行的程度。K值越大,反应进行的越彻底。
  • 影响因素: 温度(K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 应用: 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1.3 反应焓变 ΔH

1.3.1 定义

  • 恒压条件下,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1.3.2 符号及单位

  • 符号: ΔH
  • 单位: kJ/mol

1.3.3 表达方式 (热化学方程式)

  • 标明反应条件 (温度、压强,通常为25℃,101kPa)
  • 注明物质状态 (s, l, g, aq)
  • ΔH 的数值和符号 (ΔH > 0 为吸热反应,ΔH < 0 为放热反应)
  • ΔH 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1.3.4 常见反应的焓变

  • 燃烧热: 1 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 中和热: 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 mol H2O 时所放出的热量。
  • 键能: 断裂 1 mol 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
  • ΔH = ∑(反应物键能) - ∑(生成物键能)

1.3.5 盖斯定律

  • 反应的焓变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 应用:计算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的焓变。

二、电化学

2.1 原电池

2.1.1 定义

  •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1.2 构成条件

  • 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 电解质溶液。
  • 形成闭合回路或直接接触。
  • 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2.1.3 电极反应

  • 负极: 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
  • 正极: 发生还原反应,得到电子。

2.1.4 电极判断

  •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
  • 根据电极反应现象。
  • 根据电子流向。

2.1.5 常见原电池

  • 锌铜原电池
  • 燃料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等)
  • 金属空气电池

2.2 电解池

2.2.1 定义

  • 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2.2.2 构成条件

  • 外接电源。
  • 两个电极 (可以相同或不同)。
  • 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
  • 形成闭合回路。

2.2.3 电极反应

  • 阳极: 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与电源正极相连)
  • 阴极: 发生还原反应,得到电子。(与电源负极相连)

2.2.4 电极判断

  • 根据与电源的连接。
  • 根据电极反应现象。

2.2.5 电解原理

  • 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定向移动,分别在阴阳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阳离子: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由后到前;阴离子:Cl- > OH- > SO42- > NO3- > F-

2.2.6 应用

  • 电解水
  • 电解氯化钠溶液
  • 电镀
  • 精炼铜

2.3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2.3.1 金属的腐蚀

  • 化学腐蚀: 金属与干燥气体或非电解质溶液直接反应。
  • 电化学腐蚀:
    • 析氢腐蚀: 在酸性环境中发生。
    • 吸氧腐蚀: 在中性或弱酸性环境中发生。

2.3.2 金属的防护

  • 改变金属内部结构,制成合金。
  • 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如涂油漆、镀金属等。
  • 电化学保护:
    • 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将被保护金属作为电解池的阴极。
    •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 与活泼金属连接,形成原电池。

三、有机化学基础

3.1 烃

3.1.1 烷烃

  • 定义: 只有单键的链状饱和烃。
  • 通式: CnH2n+2
  • 命名: 系统命名法。
  • 性质: 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发生反应。

3.1.2 烯烃

  • 定义: 含有碳碳双键的链状不饱和烃。
  • 通式: CnH2n
  • 命名: 系统命名法,需标明双键位置。
  • 性质: 活泼,易发生加成、加聚、氧化等反应。

3.1.3 炔烃

  • 定义: 含有碳碳三键的链状不饱和烃。
  • 通式: CnH2n-2
  • 命名: 系统命名法,需标明三键位置。
  • 性质: 比烯烃更活泼,易发生加成、加聚、氧化等反应。

3.1.4 芳香烃

  • 定义: 含有苯环结构的烃。
  • 代表物: 苯、甲苯等。
  • 性质: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发生取代、加成、氧化等反应。

3.2 烃的衍生物

3.2.1 卤代烃

  • 定义: 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的产物。
  • 命名: 系统命名法,需标明卤素原子位置。
  • 性质: 能发生水解反应、消去反应。

3.2.2 醇

  • 定义: 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羟基 (-OH) 取代的产物。
  • 命名: 系统命名法,需标明羟基位置。
  • 性质: 能发生酯化反应、氧化反应、消去反应。

3.2.3 酚

  • 定义: 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的化合物。
  • 性质: 具有酸性,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3.2.4 醛

  • 定义: 分子中含有醛基 (-CHO) 的化合物。
  • 性质: 能发生氧化反应、加成反应 (银镜反应、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3.2.5 羧酸

  • 定义: 分子中含有羧基 (-COOH) 的化合物。
  • 性质: 具有酸性,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

3.2.6 酯

  • 定义: 羧酸与醇发生酯化反应的产物。
  • 命名: XX酸XX酯
  • 性质: 能发生水解反应。

3.3 重要反应类型

3.3.1 加成反应

  • 不饱和键断裂,形成新的单键。

3.3.2 取代反应

  • 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

3.3.3 消去反应

  • 从分子中脱去小分子,形成不饱和键。

3.3.4 氧化反应

  • 有机物与氧气反应或化合价升高。

3.3.5 酯化反应

  • 羧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和水。

3.3.6 水解反应

  • 酯、多糖等与水反应断裂成小分子。

3.3.7 加聚反应

  • 小分子通过不饱和键相互连接形成高分子化合物。

四、实验化学

  • 略 (具体实验内容需根据教材进行补充,包括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现象记录、误差分析等)。 重点掌握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以及定量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国庆思维导图怎么画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