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和机械能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功与机械能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s)。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物理意义:表示力对物体作用的空间累积效应,是能量传递或转化的量度。
1. 定义与要素
公式:W = Fs \cos \theta
F:恒力的大小。
s:物体位移的大小。
\theta:力 F 的方向与位移 s 方向之间的夹角。
\theta = 0° (力与位移同向): W = Fs (最大正功)。
\theta = 90° (力与位移垂直): W = 0 (力不做功)。
\theta = 180° (力与位移反向): W = -Fs (最大负功,也称克服力做功)。
特殊情况
恒力做功
微元法 (积分思想):将位移分割成无限小段,每小段视为恒力做功,再求和(积分)。W = \int_{s_1}^{s_2} \vec{F} \cdot d\vec{s}。
功率法:若功率 P 随时间 t 的变化已知,则 W = \int_{t_1}^{t_2} P(t) dt。对于恒定功率,W = Pt。
图像法:在 F-s 图(力随位移变化的图线)中,图线与位移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力所做的功(注意面积的正负)。
动能定理法:变力做功可以通过计算动能的变化量来间接求得(见后文)。
变力做功
2. 计算方法
正功 (W > 0): 0° \le \theta < 90°。力做正功,表示力对物体的运动起助推作用,能量输入物体(通常表现为动能增加或势能减少)。
负功 (W < 0): 90° < \theta \le 180°。力做负功,表示力对物体的运动起阻碍作用,能量从物体输出(通常表现为动能减少或势能增加,或转化为内能等)。也常说物体克服该力做了功。
不做功 (W = 0): \theta = 90° 或 s=0。力不做功,不发生能量转化。
3. 正功与负功
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
W_{net} = W_1 + W_2 + ... + W_n = \sum W_i
也可以先求合外力 F_{net},再计算合外力做的功 W_{net} = F_{net} s \cos \alpha (仅适用于合外力为恒力的情况)。
4. 总功 (Net Work)
一、功 (Work)
表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反映了能量转化的速率。
1. 定义与物理意义
公式:\bar{P} = \frac{W}{t}
W:时间 t 内所做的功。
t:所用时间。
平均功率 (\bar{P}):某段时间内做功的平均快慢。
公式:P = Fv \cos \theta
F:瞬时作用力的大小。
v:瞬时速度的大小。
\theta:瞬时力 F 的方向与瞬时速度 v 方向之间的夹角。
重要推论:当力与速度方向相同时 (\theta = 0°),P = Fv。这在分析机车启动等问题时常用。
瞬时功率 (P): 某一时刻做功的快慢。
2. 计算方法
额定功率 (P_{rated}):机械长时间正常工作时允许的最大输出功率。
实际功率 (P_{actual}):机械在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实际输出的功率。实际功率不能超过额定功率。
3. 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二、功率 (Power)
三、能 (Energy)
m:物体的质量。
v:物体的瞬时速度大小。
定义式:E_k = \frac{1}{2}mv^2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瞬时性:与物体某一时刻的速度相对应。
相对性:速度是相对参考系而言的,因此动能也具有相对性。通常选择地面为参考系。
恒为非负:E_k \ge 0。
特性
四、动能 (Kinetic Energy, E_k)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和地球的相对位置有关。
m:物体的质量。
g:重力加速度。
h:物体相对于零势能面的高度。
定义式:E_{pG} = mgh
相对性:大小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有关,但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无关。
系统性:严格来说,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
特性
1. 重力势能 (E_{pG})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k:弹簧的劲度系数。
x:弹簧的形变量(伸长量或压缩量),相对于原长位置。
公式 (理想弹簧):E_{pE} = \frac{1}{2}kx^2
大小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形变量的平方成正比。
与弹簧本身及发生形变的系统有关。通常取弹簧原长时弹性势能为零。
特性
2. 弹性势能 (E_{pE})
五、势能 (Potential Energy, E_p)
对于只涉及重力的系统:E = \frac{1}{2}mv^2 + mgh
对于只涉及弹簧弹力的系统:E = \frac{1}{2}mv^2 + \frac{1}{2}kx^2
同时涉及重力和弹力:E = \frac{1}{2}mv^2 + mgh + \frac{1}{2}kx^2
定义式:E = E_k + E_p
标量
相对性:由于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具有相对性,机械能也具有相对性(取决于参考系和零势能面的选取)。但机械能的变化量是绝对的(与参考系选择无关,但仍与零势能面选择可能有关,通常选定后不变)。
系统性:机械能属于整个物理系统。
特性
六、机械能 (Mechanical Energy, E)
内容: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公式:W_{net} = \Delta E_k = E_{k2} - E_{k1} = \frac{1}{2}mv_2^2 - \frac{1}{2}mv_1^2
揭示了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
是力学中普适性最强的定理之一,适用于单个物体或质点系,适用于恒力或变力,适用于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
建立了过程量(功)和状态量变化(动能变化)之间的联系。
意义
1. 动能定理 (Work-Energy Theorem)
W_G = -\Delta E_{pG} = -(E_{pG2} - E_{pG1}) = mgh_1 - mgh_2
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做负功(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增加。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
W_{弹} = -\Delta E_{pE} = -(E_{pE2} - E_{pE1}) = \frac{1}{2}kx_1^2 - \frac{1}{2}kx_2^2
弹力做正功(弹簧恢复原长过程中),弹性势能减少;弹力做负功(弹簧被拉伸或压缩过程中),弹性势能增加。
弹簧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
保守力与势能:重力、弹簧弹力这类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的力称为保守力。保守力做功等于对应势能变化的负值。
2. 功与势能变化的关系
内容:除了重力(或系统内弹力)之外的其他力所做的总功,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变化量。
公式:W_{other} = \Delta E = E_2 - E_1 = (E_{k2} + E_{p2}) - (E_{k1} + E_{p1})
揭示了非保守力做功是机械能变化的量度
W_{other} > 0:其他力做正功,系统机械能增加。
W_{other} < 0:其他力做负功(如摩擦力、空气阻力),系统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等)。
W_{other} = 0:其他力不做功或做的总功为零,系统机械能守恒。
意义
3. 功能原理 (Work-Energy Relationship for Mechanical Energy)
七、功与能的关系 (核心定理)
核心条件:只有重力(或系统内弹簧弹力)做功,或者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
等价表述:系统不受除重力(和系统内弹力)之外的其他力的作用,或者所受其他力的合力为零,或者其他力的合力不做功(例如,力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
1. 条件
在满足守恒条件的系统中,系统的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Delta E = 0
E_1 = E_2
E_{k1} + E_{p1} = E_{k2} + E_{p2}
\Delta E_k = -\Delta E_p (动能的增加量等于势能的减少量,反之亦然)
数学表达式
2. 内容
分析只有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如自由落体、抛体运动)。
分析只有弹簧弹力作用下的运动(如水平弹簧振子)。
分析只有重力和弹簧弹力共同作用下的运动(如竖直弹簧振子、小球在光滑圆弧轨道上运动等)。
是解决许多力学问题的有力工具,尤其适用于不涉及具体作用时间和加速度,只关心初末状态速度、高度等物理量的问题。
3. 应用
守恒定律是有条件的。必须仔细判断条件是否满足。
机械能守恒不代表动能、势能各自守恒,而是它们之间的转化总和不变。
若存在摩擦力、空气阻力等非保守力做负功,则系统机械能不守恒,通常会减少并转化为内能。此时应优先考虑动能定理或功能原理。
4. 注意事项
八、机械能守恒定律 (Law of Conservation of Mechanical Energy)
《功和机械能思维导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高一必修一物理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