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一单元化学思维导图》
一、 绪论:走进化学世界
1.1 化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1.1.1 定义
-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1.1.2 研究对象
- 物质:包括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 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反应)和物理变化。
1.2 化学的研究内容
1.2.1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 元素:概念、分类(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 原子:结构(质子、中子、电子),质量数。
- 分子:概念、构成(原子)。
- 离子:概念、形成(得失电子)。
-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简单原子结构示意图。
1.2.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 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1.2.3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例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物质的溶解。
-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伴随能量变化。例如:燃烧、生锈、食物腐烂。
- 化学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化学方程式。
1.3 化学的研究方法
1.3.1 观察法
- 通过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直接观察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3.2 实验法
- 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获取数据,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1.3.3 模型法
- 用模型来模拟和解释微观的物质结构和变化。 例如:原子模型、分子模型。
1.3.4 推理法
-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得出结论。
1.4 化学的意义与作用
1.4.1 意义
- 认识和利用物质,改造自然。
- 解释生命现象,促进医学发展。
1.4.2 作用
- 促进农业发展:化肥、农药的合成和应用。
- 促进工业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 改善人民生活:医药卫生、环境保护。
二、 走进实验室
2.1 常用实验仪器
2.1.1 加热仪器
- 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酒精量、倾斜度、点燃熄灭方法)。
- 试管:直接加热或间接加热。
- 烧杯、烧瓶:间接加热,需要垫石棉网。
2.1.2 计量仪器
- 量筒:读数方法(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或凸液面最高处平齐)。
- 托盘天平:使用方法(水平、归零、左物右码、读数)。
2.1.3 反应容器
- 试管: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 烧杯、烧瓶: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
2.1.4 分离仪器
- 漏斗:过滤。
- 蒸发皿:蒸发。
2.1.5 其他
- 药匙、镊子、滴管、玻璃棒。
2.2 实验室安全
2.2.1 实验规则
- 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 认真阅读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2.2 安全措施
- 防止爆炸:易燃易爆物品远离火源。
- 防止中毒:不直接闻气味,加强通风。
- 防止腐蚀:接触腐蚀性药品要戴手套,及时清洗。
- 防止烫伤:加热时注意安全。
- 废弃物的处理:按规定分类存放。
2.3 基本实验操作
2.3.1 取用药品
- 固体药品的取用:
- 粉末状:用药匙或纸槽。
- 块状:用镊子。
- 液体药品的取用:
- 倾倒法:细口瓶标签朝手心,瓶塞倒放。
- 滴加法:用滴管。
2.3.2 加热
- 试管加热:均匀预热,从下往上加热。
- 烧杯加热:垫石棉网。
2.3.3 溶解
- 搅拌: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2.3.4 过滤
-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颈紧靠烧杯内壁。
三、 物质的分类与变化
3.1 物质的分类
3.1.1 纯净物
- 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氧气(O2)、铁(Fe)。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水(H2O)、二氧化碳(CO2)。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例如:二氧化碳(CO2)、氧化铁(Fe2O3)。
- 酸、碱、盐:根据其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3.1.2 混合物
-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 例如:空气、海水、泥土。
3.2 物质的变化
3.2.1 物理变化
-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
3.2.2 化学变化
-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如:燃烧、生锈。
3.3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3.3.1 化合反应
-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 特点:多变一。
3.3.2 分解反应
-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
- 特点:一变多。
3.3.3 置换反应
- 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3.3.4 复分解反应
- 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四、 空气
4.1 空气的组成
4.1.1 体积含量
- 氮气:约78%。
- 氧气:约21%。
- 稀有气体:约0.94%。
- 二氧化碳:约0.03%。
- 其他气体和杂质:约0.03%。
4.2 氧气
4.2.1 物理性质
-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4.2.2 化学性质
- 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
- 与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放出大量的热。
- 与硫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放出大量的热。
- 与铁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放出大量的热。
4.2.3 用途
- 供给呼吸:医疗、潜水。
- 支持燃烧:炼钢、气焊。
4.2.4 实验室制取氧气
-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KClO3 --MnO2,加热--> 2KCl + 3O2↑
- 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2H2O2 --MnO2--> 2H2O + O2↑
4.3 氮气和稀有气体
4.3.1 氮气
- 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 用途:保护气、制造氮肥。
4.3.2 稀有气体
- 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 用途:保护气、灯泡填充气、激光技术。
五、 化学式与化合价
5.1 化学式
5.1.1 定义
-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1.2 意义
- 表示一种物质。
- 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表示一个分子。
- 表示该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
5.2 化合价
5.2.1 定义
- 元素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表示一个原子与其他原子结合时得失电子的数目。
5.2.2 规则
-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
- 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
- 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要记住。
5.3 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5.3.1 书写步骤
- 确定元素正负价。
- 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
- 将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除以该元素的化合价绝对值,得到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 将原子个数写在该元素符号的右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