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思维导图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思维导图》

一、 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Chemistry: An Experimental Science)

  • 核心地位: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应用。实验是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 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 提供事实依据,验证理论。
    • 探索未知,发现新现象、新物质、新规律。
    • 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 化学实验安全:
    • 基本原则: 遵守实验室规则,了解安全措施。
    • 常见安全标识: 认识并理解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等标识。
    • 事故处理:
      • 药品溅洒: 皮肤(大量水冲洗,对症处理)、眼睛(立即水洗,边洗边眨眼)、口中(立即漱口,根据毒性饮用牛奶或蛋清)。
      • 着火: 小面积(湿抹布)、酒精灯(灯帽盖灭)、衣物(就地打滚)。
      • 割伤: 简单处理后送医。
      • 烫伤: 冷水冲。
    • 药品取用规则:
      • “三不”原则:不触、不尝、不直接闻(扇闻法)。
      • 节约原则:按需取用,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放入指定容器)。
      • 标签原则:看清标签。
  • 常用仪器及使用:
    • 加热仪器: 酒精灯(火焰分层,外焰温度最高,注意事项)、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
    • 计量仪器:
      • 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精确到0.1g,左物右码,干燥、无腐蚀性药品用称量纸或烧杯)。
      • 量筒(量取液体体积,精确到0.1mL或更高,视规格而定,平视读数,选择合适量程)。
      • 容量瓶(配制精确浓度溶液,标有温度和容积,有特定规格,使用前检查是否漏水)。
      • 滴定管(酸式、碱式,精确量取液体,精确到0.01mL)。
    • 反应容器: 试管、烧杯、烧瓶(圆底、平底)、锥形瓶。
    • 分离仪器: 漏斗(普通漏斗、分液漏斗、长颈漏斗)、蒸发皿、冷凝管、烧瓶。
    • 夹持仪器: 铁架台(含铁圈、铁夹)、试管夹。
    • 其他: 玻璃棒(搅拌、引流、蘸取)、药匙、胶头滴管(垂直悬空滴加,不伸入、不接触、不倒置)、洗瓶。

二、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Basic Experimental Operations)

  • 药品的取用:
    • 固体: 块状(镊子)、粉末(药匙或纸槽)。
    • 液体: 倾倒法(标签向手心,瓶口紧挨,慢倒)、滴加法(胶头滴管)。
  • 物质的加热:
    • 直接加热: 试管、蒸发皿、坩埚。
    • 垫石棉网加热: 烧杯、烧瓶(防止受热不均炸裂)。
    • 给试管加热: 预热,管口略向上倾斜(固体)或与桌面成45°(液体),液体不超过容积1/3。
  • 仪器的连接: 按照气流方向,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注意接口匹配和气密性。
  • 装置气密性检查:
    • 原理: 形成密闭体系,改变体系内温度或压强,观察现象(水柱、气泡)。
    • 方法: 微热法、注水法等。
  • 洗涤仪器:
    • 标准: 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 方法: 试管刷、洗涤剂、水冲洗,必要时用特殊洗液(如铬酸洗液处理油污,但有毒性需谨慎)。

三、 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Mixtures)

  • 基本概念:
    • 混合物: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各物质保持原有性质。
    • 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
    • 分离: 将混合物中各组分彼此分开,得到纯净物质的操作。
    • 提纯: 除去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得到较纯净物质的操作。
    • 除杂原则: 不增(不引入新杂质)、不减(不损失被提纯物)、易分(杂质易于分离)、最佳(试剂廉价、操作简便、污染小)。
  • 常用方法及其原理:
    • 过滤 (Filtration):
      • 原理: 利用物质溶解性的差异,分离固体和液体。
      • 适用: 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
      • 仪器: 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铁架台。
      • 操作要点: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靠玻璃棒、玻璃棒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靠烧杯内壁)。
      • 实例: 粗盐提纯(除泥沙)、分离水和CaCO₃。
    • 蒸发 (Evaporation):
      • 原理: 利用加热使溶液中溶剂汽化,从而分离出溶质。
      • 适用: 分离可溶性固体与液体(溶剂易挥发)。
      • 仪器: 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
      • 操作要点: 液体不超过容积2/3,不断搅拌防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 实例: 从NaCl溶液中获得NaCl固体。
    • 蒸馏 (Distillation):
      • 原理: 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的差异进行分离。
      • 适用: 分离沸点差异较大且互溶的液体混合物;提纯液体(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杂质)。
      • 仪器: 蒸馏烧瓶、酒精灯、冷凝管、温度计、锥形瓶(或烧杯)、铁架台、石棉网。
      • 操作要点:
        • 加入沸石(或碎瓷片)防暴沸。
        • 温度计水银球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 冷凝水“下进上出”。
        • 加热控制温度。
      • 实例: 制取蒸馏水、分离酒精和水。
    • 萃取与分液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 萃取原理: 利用某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将溶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
      • 分液原理: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 适用: 萃取(分离溶解在一种溶剂中的溶质)、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 仪器: 分液漏斗、烧杯、铁架台(带铁圈)。
      • 萃取剂选择: 与原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剂中;不与溶质或原溶剂反应。
      • 操作要点:
        • 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 将待分离液和萃取剂倒入,盖塞。
        • 倒置,振荡(边振荡边放气)。
        • 静置分层。
        • 分液:打开上口塞子(或使凹槽对准小孔),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 实例: 用CCl₄或苯萃取碘水中的碘。
    • 其他方法: 升华(碘、干冰)、结晶(重结晶提纯KNO₃)、渗析(分离胶体)、盐析(分离蛋白质)。

四、 物质的量及其应用 (The Mole and Its Applications) - 核心概念

  • 物质的量 (Amount of Substance, n):
    • 定义: 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是国际单位制(SI)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 符号: n
    • 单位: 摩尔 (mole), 简称 , 符号 mol
    • 基准: 1 mol 任何粒子集合体所含粒子数与 0.012 kg ¹²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
    • 注意: 必须指明粒子种类(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或特定组合)。
  • 阿伏加德罗常数 (Avogadro Constant, N<0xE2><0x82><0x90>):
    • 定义: 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 符号: N_A
    • 近似值: 6.02 × 10²³ mol⁻¹ (是精确值,不是约等值,但计算中常用近似值)。
    • 桥梁: 连接微观粒子数 (N) 和宏观物质的量 (n) 的桥梁。
    • 关系: n = N / N_AN = n × N_A
  • 摩尔质量 (Molar Mass, M):
    • 定义: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 符号: M
    • 单位: g/mol (或 g·mol⁻¹) 或 kg/mol (常用前者)。
    • 数值: 以 g/mol 为单位时,其数值上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 桥梁: 连接宏观质量 (m) 和物质的量 (n) 的桥梁。
    • 关系: n = m / Mm = n × M
  • 气体摩尔体积 (Molar Volume of Gas, V<0xE2><0x82><0x98>):
    • 定义: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
    • 符号: V_m
    • 单位: L/mol (或 L·mol⁻¹) 或 m³/mol
    • 影响因素: 温度压强 (对固体和液体影响小,可忽略)。
    • 标准状况 (Standard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STP):
      • 条件: 温度 0 ℃ (273.15 K),压强 101 kPa (1 atm)。
      • STP下气体摩尔体积: V_m ≈ 22.4 L/mol注意: 此值只适用于标准状况下的气体
    • 桥梁: 连接气体体积 (V) 和物质的量 (n) 的桥梁 (在特定条件下)。
    • 关系 (STP下气体): n = V / V_m(STP)V = n × V_m(STP)
  • 物质的量浓度 (Molar Concentration, c):
    • 定义: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 符号: cc(B)
    • 单位: mol/L (或 mol·L⁻¹)。
    • 桥梁: 连接溶液体积 (V) 和溶质物质的量 (n) 的桥梁。
    • 关系: c = n / Vn = c × V注意: V 指的是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
    • 溶液稀释: 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 (n) 或质量 (m) 不变。c₁V₁ = c₂V₂
  •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 主要仪器: 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 关键仪器: 容量瓶 (标有温度、容积、刻度线,使用前查漏,选择合适规格)。
    • 步骤:
      1. 计算: 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2. 称量/量取: 准确称取固体溶质或量取液体溶质/浓溶液。
      3. 溶解/稀释: 在烧杯中用适量溶剂溶解固体或稀释浓溶液,搅拌,冷却至室温。
      4. 转移: 用玻璃棒引流,将溶液沿玻璃棒转移至容量瓶。
      5. 洗涤: 用少量溶剂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全部转移至容量瓶。
      6. 定容: 向容量瓶中加水至接近刻度线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
      7. 摇匀: 盖紧瓶塞,反复倒置摇匀。
      8. 装瓶贴签: 将配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贴上标签(注明物质名称、浓度)。
    • 误差分析:
      • 依据: 分析操作对溶质物质的量 n 和溶液体积 V 的影响,根据 c = n / V 判断浓度偏高或偏低。
      • 常见情况:
        • n偏小 (导致c偏低): 称量时砝码生锈/读数偏小、药品潮解/损失、转移时有溅出、洗涤液未转入、量取液体俯视读数。
        • n偏大 (导致c偏高): 称量时药品生锈/读数偏大、量取液体仰视读数。
        • V偏小 (导致c偏高):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容量瓶内原有水珠(对固体溶解无影响,对浓溶液稀释有影响,但通常认为无影响,因为V指的是最终溶液体积)、未冷却即转移定容。
        • V偏大 (导致c偏低): 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加水超过刻度线后吸出、洗涤容量瓶后未干燥(若用待配溶液润洗则偏高)。

五、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 (Calculations Centered on the Mole)

  • 核心地位: n (物质的量) 是联系宏观量(质量 m、气体体积 V、溶液体积 V_solution)和微观量(粒子数 N)的中心枢纽。

  • 换算关系图:

    mermaid graph LR A(质量 m) ---|M 摩尔质量| B(物质的量 n); B ---|N_A 阿伏加德罗常数| C(粒子数 N); B ---|V_m 气体摩尔体积 (特定条件)| D(气体体积 V); B ---|V_solution 溶液体积| E(物质的量浓度 c); A <-.-.-|计算公式 m=nM| B; C <-.-.-|计算公式 N=nN_A| B; D <-.-.-|计算公式 V=nV_m| B; E <-.-.-|计算公式 c=n/V_solution| B;

  • 关键计算公式总结:

    • n = m / M
    • n = N / N_A
    • n = V(gas) / V_m (注意条件)
    • n = c × V(solution)
  • 应用: 涉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利用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溶液稀释、混合物组成分析等。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一单元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