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思维导图

《中药学思维导图》

一、绪论

1.1 中药学定义与范畴

  • 定义: 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采制、性能、配伍、临床应用等,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学科。
  • 范畴:
    • 中药资源学:中药资源调查、保护、开发与利用。
    • 中药鉴定学:中药的真伪鉴别、质量评价。
    • 中药炮制学:中药的加工炮制理论与技术。
    • 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的原理、处方设计、工艺流程、质量控制。
    • 中药药理学:中药的作用机制、药效学、毒理学研究。
    • 中药临床学:中药在临床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 中药化学:中药成分的分离、鉴定、结构研究、活性评价。

1.2 中药学发展简史

  • 萌芽时期(远古至秦汉):
    • 经验积累,口耳相传。《神农本草经》奠定基础。
  • 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 药物学理论初步形成。《名医别录》、《新修本草》。
  • 成熟时期(宋元):
    • 药物学理论体系基本确立。《本草衍义》、《汤液本草》。
  • 鼎盛时期(明清):
    • 总结性著作涌现。《本草纲目》、《本草备要》。
  • 现代发展(近代至今):
    • 中西医结合,科学化研究。中药化学、药理学发展迅速。

1.3 中药的起源与分类

  • 起源:
    • 古代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
    • 以植物药为主,亦有动物药、矿物药。
  • 分类:
    • 来源: 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 药用部位: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全草等。
    • 功效: 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等(按功效分类)。
    • 性味归经: 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归属不同经络。

二、中药的性能

2.1 四气

  • 定义: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 意义: 是中药药性的核心内容,指导临床用药。
  • 分类:
    • 寒性药: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 热性药: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 温性药: 温中散寒,助阳。
    • 凉性药: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较寒性药缓和)。
  • 平性药: 性质平和,寒热之性不明显。

2.2 五味

  • 定义: 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 意义: 反映药物的药理作用,指导临床用药。
  • 分类:
    • 辛味: 散、行气血,如麻黄、生姜。
    • 甘味: 补、缓、和,如甘草、大枣。
    • 酸味: 收、涩、敛,如乌梅、五味子。
    • 苦味: 泄、燥、坚,如黄连、龙胆草。
    • 咸味: 软、下、泻,如芒硝、海藻。
  • 淡味: 利水渗湿,如茯苓、薏苡仁。
  • 涩味: 收敛固涩,如石榴皮、赤石脂。

2.3 归经

  • 定义: 指药物对机体特定脏腑、经络的作用倾向性。
  • 意义: 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辨证用药。
  • 理论基础: 脏腑经络学说。
  • 示例:
    • 麻黄:归肺、膀胱经。
    • 黄连:归心、肝、胃、大肠经。

2.4 升降浮沉

  • 定义: 指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产生的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的作用趋势。
  • 意义: 影响药物的治疗方向,指导临床用药。
  • 分类:
    • 升药: 向上升提,如升麻、葛根。
    • 降药: 向下沉降,如下气、牵牛子。
    • 浮药: 向外发散,如薄荷、荆芥。
    • 沉药: 向内收敛,如牡蛎、龙骨。

2.5 毒性

  • 定义: 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损害作用。
  • 重视: 必须重视药物的毒性,谨慎用药。
  • 分类: 大毒、有毒、小毒、无毒。
  • 降低毒性: 通过炮制、配伍等方法降低药物毒性。
  • 应用: 有些毒性药物在特定情况下可用于治疗疾病,如附子、乌头。

三、中药的采收、炮制与贮藏

3.1 采收

  • 原则:
    • 保证药材质量,提高有效成分含量。
    • 选择合适的采收季节、时间、方法。
  • 影响因素:
    • 季节:植物在不同季节,有效成分含量不同。
    • 时间:某些植物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有效成分含量不同。
    • 部位:不同药用部位,采收方法不同。

3.2 炮制

  • 定义: 指中药在应用前所进行的加工处理过程。
  • 目的:
    • 增强疗效,降低毒性,改变药性。
    • 便于贮藏,便于制剂,矫正不良气味。
  • 方法:
    • 净制: 去除非药用部分和杂质。
    • 切制: 将药材切成一定规格。
    • 炮炙:
      • 炒制: 清炒、麸炒、米炒等。
      • 炙制: 蜜炙、盐炙、姜炙等。
      • 煅制: 明煅、煅淬等。
      • 蒸制: 清蒸、酒蒸等。
      • 煮制: 水煮、药汁煮等.

3.3 贮藏

  • 原则:
    • 保持药材干燥、清洁、防虫、防霉、防鼠。
    • 避免阳光直射,防止变质失效。
  • 方法:
    • 密闭: 防止挥发性成分散失。
    • 阴凉干燥: 降低水分含量,抑制微生物生长。
    • 冷藏: 适用于贵重药材。
    • 特殊处理: 如硫磺熏蒸等。

四、中药的配伍

4.1 配伍的意义

  • 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扩大治疗范围,提高临床疗效。
  • 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4.2 配伍形式(七情)

  • 单行: 单味药即可发挥疗效。
  • 相须: 性能相似的药物合用,增强疗效。
  • 相使: 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辅助,增强疗效。
  • 相畏: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 相恶: 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降低另一种药物的疗效。
  • 相反: 两种药物合用,产生毒性或副作用。
  • 相杀: 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4.3 配伍禁忌

  • 十八反: 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 十九畏: 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五、中药的应用

5.1 用药原则

  •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
  • 合理用药: 注意药物的剂量、用法、疗程。
  • 中病即止: 避免长期用药,防止产生副作用。
  • 注意禁忌: 了解药物的禁忌证,避免不良反应。
  • 孕妇、儿童慎用: 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

5.2 用药方法

  • 内服: 汤剂、散剂、丸剂、胶囊、片剂等。
  • 外用: 膏药、洗剂、敷药、熏洗等。

5.3 注意事项

  • 药物质量: 保证药材质量,避免使用假冒伪劣产品。
  • 配伍禁忌: 严格遵守配伍禁忌,避免不良反应。
  • 不良反应: 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 服药时间: 不同的药物,服药时间有所不同。

六、常用中药分类

6.1 解表药

  • 辛温解表药: 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
  • 辛凉解表药: 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

6.2 清热药

  • 清热泻火药: 石膏、知母、芦根、栀子。
  • 清热燥湿药: 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
  •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板蓝根。
  •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
  • 清虚热药: 青蒿、地骨皮、白薇。

6.3 泻下药

  • 攻下药: 大黄、芒硝、番泻叶。
  • 润下药: 火麻仁、郁李仁。
  • 峻下逐水药: 甘遂、大戟、芫花。

6.4 祛风湿药

  • 祛风寒湿药: 独活、羌活、威灵仙、防风。
  • 祛风湿热药: 秦艽、防己、忍冬藤、木瓜。
  • 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桑寄生、狗脊。

6.5 化痰止咳平喘药

  • 温化寒痰药: 半夏、陈皮、白前、旋覆花。
  • 清化热痰药: 浙贝母、瓜蒌、竹沥、川贝母。
  •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紫菀、款冬花、百部。

6.6 理气药

  • 行气药: 陈皮、枳实、木香、香附。
  • 降气药: 苏子、旋覆花、沉香、柿蒂。

6.7 消食药

  • 山楂、麦芽、谷芽、鸡内金。

6.8 活血化瘀药

  • 川芎、丹参、红花、益母草。

6.9 止血药

  • 小蓟、大蓟、地榆、白及。

6.10 补益药

  • 补气药: 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
  • 补血药: 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
  • 补阴药: 麦冬、天冬、玉竹、百合。
  • 补阳药: 鹿茸、巴戟天、肉苁蓉、杜仲。

6.11 安神药

  • 重镇安神药: 龙骨、牡蛎、磁石、琥珀。
  •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

6.12 开窍药

  • 麝香、冰片、苏合香。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英语复习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