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思维导图

《中药思维导图》

一、中药基础理论

1.1 概念与定义

  • 中药: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病的物质,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其加工炮制品。
  • 广义中药: 包含未经炮制加工的饮片、中成药、药食同源的物品。
  • 狭义中药: 仅指原药材及经过简单加工的饮片。

1.2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 起源: 远古时期,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和利用天然药物。
  • 发展阶段:
    • 萌芽期 (神农尝百草)
    • 奠定期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 丰富期 (汉唐宋时期,大量本草著作出现)
    • 成熟期 (明清时期,《本草纲目》的出现标志着中药学体系的完善)
    • 现代发展 (中药现代化研究,中药国际化)

1.3 中药的分类

  • 按来源分类:
    • 植物药 (最主要,如人参、甘草)
    • 动物药 (如麝香、牛黄)
    • 矿物药 (如朱砂、石膏)
  • 按药理功能分类:
    • 解表药
    • 清热药
    • 泻下药
    • 祛风湿药
    • 化痰止咳平喘药
    • 开窍药
    • 补益药
    • 理气药
    • 活血化瘀药
    • 驱虫药
    • 止血药
    • 安神药
    • 收涩药
    • 涌吐药
    • 攻毒杀虫止痒药
    • 外用药
  • 按性味归经分类: 详见后述

1.4 中药的性味归经

  • 性: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以及平性。
    • 寒凉药: 清热泻火,适用于热证。
    • 温热药: 温阳散寒,适用于寒证。
    • 平性药: 性质平和,适用于多种证型。
  • 味: 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以及淡味、涩味。
    • 辛味: 行气活血,发散解表。
    • 甘味: 补益和中,缓急止痛。
    • 酸味: 收敛固涩,生津止渴。
    • 苦味: 泻火燥湿,降气平喘。
    • 咸味: 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 淡味: 利水渗湿。
    • 涩味: 收敛固涩。
  • 归经: 指药物对机体特定脏腑、经络的作用倾向性。
    • 药物进入某个经络,主要对该经络循行部位的疾病发挥治疗作用。
    • 不同药物归经不同,体现了药物作用的靶向性。

1.5 中药的升降浮沉

  • 升: 向上、向外,具有升提、发散作用的药物。
  • 降: 向下、向内,具有降泄、清肃作用的药物。
  • 浮: 作用于机体上部和表面的药物,多为质轻、味辛的药物。
  • 沉: 作用于机体下部和内部的药物,多为质重、味苦涩的药物。

1.6 中药的毒性

  • 毒性概念: 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损害作用。
  • 有毒中药: 如乌头、附子、马钱子等。
  • 用药原则: 严格掌握剂量,合理配伍,注意炮制方法,减少毒副作用。

二、中药的采集、炮制与保管

2.1 中药的采集

  • 采集原则: 适时采收,保证质量,避免污染。
  • 采集时间: 根据药物的生长周期和有效成分含量,选择最佳采集时间。
  • 采集方法: 根据药物的形态和生长部位,选择合适的采集方法。

2.2 中药的炮制

  • 炮制目的:
    • 降低毒性
    • 增强疗效
    • 改变药性
    • 便于调剂和服用
  • 常见炮制方法:
    • 净制: 去除杂质。
    • 切制: 切成一定规格的饮片。
    • 炒制: 清炒、麸炒、蜜炙等。
    • 炙制: 用液体辅料加热炮制。
    • 煅制: 加热至红或焦炭化。
    • 蒸制: 加热蒸煮。
    • 煮制: 加水煮沸。
    • 发芽: 使种子发芽。
    • 发酵: 利用微生物作用。

2.3 中药的保管

  • 保管原则: 防潮、防霉、防蛀、防变色、防走油。
  • 保管方法:
    • 密闭保存
    • 干燥保存
    • 冷藏保存
    • 避光保存
    • 定期检查

三、中药的配伍应用

3.1 配伍的概念

  • 配伍: 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配合在一起使用。
  • 目的: 增强疗效,降低毒性,扩大治疗范围。

3.2 配伍禁忌

  • 十八反: 指18种药物之间配伍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 十九畏: 指19种药物之间配伍可能降低疗效或产生毒性。

3.3 配伍原则 (七情)

  • 单行: 用单味药治疗疾病。
  • 相须: 两种性能相似的药物合用,增强疗效。
  • 相使: 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辅助,提高疗效。
  • 相畏: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 相恶: 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降低另一种药物的疗效。
  • 相反: 两种药物合用,产生毒性或副作用。
  • 相杀: 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四、常用中药

4.1 解表药

  • 辛温解表药: 麻黄、桂枝、紫苏叶、生姜、荆芥、防风
  • 辛凉解表药: 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

4.2 清热药

  • 清热泻火药: 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黄柏
  •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
  •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
  • 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
  • 清虚热药: 青蒿、地骨皮、白薇

4.3 泻下药

  • 攻下药: 大黄、芒硝、番泻叶
  • 润下药: 麻子仁、郁李仁
  • 峻下逐水药: 甘遂、大戟、芫花

4.4 其他常用中药

  • 补益药: 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黄、白芍、山药、枸杞子
  • 理气药: 陈皮、木香、枳实、枳壳、香附
  • 活血化瘀药: 川芎、丹参、三七、红花
  • 化痰止咳平喘药: 半夏、贝母、桔梗、杏仁、甘草

五、中药的现代研究

5.1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

  • 分离、鉴定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为药理研究提供物质基础。

5.2 中药药理作用研究

  • 研究中药对机体各系统的作用机制,阐明其疗效原理。

5.3 中药临床应用研究

  • 验证中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5.4 中药质量控制研究

  • 建立中药质量标准,保证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5.5 中药新药研发

  •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鸟的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