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思维导图七年级上册》
中心主题:生态系统
一级分支:
-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 定义: 生物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 生物成分:
- 生产者:
- 定义: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生物。
- 类型:植物(主要)、某些细菌、藻类。
- 作用:生态系统的主要基石,提供能量来源。
- 例子:绿色植物、蓝藻。
- 消费者:
- 定义: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生物。
- 类型:
-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直接以生产者为食。
- 次级消费者:肉食性动物,以初级消费者为食。
- 三级消费者:肉食性动物,以次级消费者为食。
- ……
- 顶级消费者:位于食物链顶端,没有天敌的消费者。
- 作用: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 例子:兔子、狼、鹰。
- 分解者:
- 定义: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并从中获取能量的生物。
- 类型:细菌、真菌。
- 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利用。
- 例子:霉菌、蘑菇、蚯蚓。
- 生产者:
- 非生物成分:
- 类型: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或海底的泥沙)等。
- 作用: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
- 影响: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繁殖。
-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
- 定义: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联系。
- 特点:
- 以生产者开始,以顶级消费者结束。
- 用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 前一个生物被后一个生物捕食。
- 每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
- 例子:草 → 兔子 → 狼
- 食物网:
- 定义: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网络。
- 特点:
- 更真实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 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影响:
- 某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
- 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越高。
- 营养级:
- 定义:食物链中每一环节代表一个营养级。
-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以此类推。
- 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
- 食物链: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 能量来源:
- 根本来源:太阳能。
- 固定者: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
- 能量流动途径:
- 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 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能逆转。
- 逐级递减:能量在传递过程中,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只有少部分进入下一个营养级。
- 能量流动效率:
- 传递效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
- 原因:
- 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的呼吸作用。
- 一部分能量未被利用就进入分解者。
- 能量金字塔:
- 概念:用金字塔的形式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能量多少。
- 特点:
- 底层是生产者,能量最多。
- 逐层向上递减,顶层消费者能量最少。
- 能量来源:
-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物质类型:
- 主要物质:碳、氮、水等。
- 其他物质:磷、硫等。
- 碳循环:
- 主要形式:二氧化碳(CO2)。
- 途径:
-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O2,合成有机物。
- 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释放CO2到大气中。
- 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CO2到大气中。
-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CO2到大气中。
- 影响: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 氮循环:
- 主要形式:氮气(N2)、氨气(NH3)、铵盐(NH4+)、硝酸盐(NO3-)等。
- 途径:
- 固氮作用: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N2转化为NH3。
- 硝化作用:硝化细菌将NH3转化为NO2-,再转化为NO3-。
-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NO3-转化为N2释放到大气中。
- 动植物从土壤中吸收NO3-,合成有机物。
-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NH3到土壤中。
- 水循环:
- 主要形式:液态水、气态水、固态水。
- 途径:
- 蒸发:水从液态变为气态。
- 蒸腾作用:植物通过叶片将水分散失到大气中。
- 降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雪等降落到地面。
- 径流:降水汇集成河流、湖泊,最终流入海洋。
- 渗透:水分渗入土壤,形成地下水。
- 影响:水循环对气候、植被、生物分布有重要影响。
- 物质类型:
-
生态系统的类型
- 森林生态系统:
- 特点:生物种类丰富,结构复杂,稳定性高。
- 影响因素:水分、温度、光照。
- 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提供氧气。
- 草原生态系统:
- 特点:以草本植物为主,动物种类多样。
- 影响因素:降水、放牧。
- 作用: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畜牧产品。
- 湿地生态系统:
- 特点:水陆交错,生物种类丰富,被称为“地球之肾”。
- 影响因素:水位变化。
- 作用:调节水量、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 淡水生态系统:
- 类型:湖泊、河流、池塘等。
- 特点:生物种类受水质、水温等因素影响。
- 影响因素:污染。
- 海洋生态系统:
- 特点:面积广阔,生物种类丰富。
- 影响因素:盐度、光照、温度。
- 作用:调节气候、提供食物和资源。
- 森林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概念: 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 类型:
-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 影响因素: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 影响因素:环境条件越好,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 影响因素:
- 生物多样性: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高。
- 营养结构:食物链越长,食物网越复杂,稳定性越低;反之,稳定性越高。
- 气候条件:气候变化剧烈,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
- 人为干扰:过度砍伐、污染等会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
-
保护生态系统
- 重要性:
- 维持生物多样性。
- 保护生态环境。
- 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
- 措施:
-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 迁地保护:将濒危物种迁移到适宜的栖息地进行保护。
- 可持续利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
- 控制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治理已污染的环境。
-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 全球性问题:
-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生态系统的分布和功能。
- 生物多样性丧失: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环境污染:损害生物的生存和健康。
- 重要性:
二级分支(以上一级分支中均有更详细展开,此为例子):
- 以 “生产者” 为例,二级分支包括:
- 定义
- 类型
- 作用
- 例子
(注: 以上思维导图内容是框架性的,可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进行细节补充和调整。 此外,思维导图可用多种软件工具制作,此处仅以文本形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