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思维导图》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 非生物因素:
- 阳光:
- 光照强度: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动物的食物来源。
- 光照时间(日照长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如植物的开花。
- 温度:
- 生物的代谢活动受到温度的影响,不同生物有不同的适宜温度范围。
- 影响生物的分布,如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丰富,而寒冷地区生物种类较少。
- 一些生物具有适应温度变化的机制,如冬眠、夏眠、迁徙。
- 水分:
- 生物体的组成部分,参与各种生理活动。
- 影响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分布。
- 陆生生物需要适应干燥的环境,如植物的根系发达、叶片面积小;动物具有防水结构。
- 空气:
- 提供呼吸作用所需的氧气,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
- 空气湿度影响水分的蒸发。
- 风力影响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 土壤:
- 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水分。
- 为许多动物提供栖息地。
- 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影响植物的生长。
- 其他:地形、矿物质等。
- 阳光:
- 生物因素:
- 种内关系:
- 种内互助:群体生活,共同防御敌害,有利于生存。
- 种内竞争:争夺食物、空间、配偶等,导致部分个体死亡或迁徙。
- 种间关系:
-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 竞争:两种生物争夺相同的资源。
- 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中获取营养。
-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互相依赖,对双方都有利。
- 种内关系:
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改变大气成分。
- 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
- 植物的根系: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 动物的活动:改变土壤结构,传播种子,控制其他生物的数量。
-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参与物质循环。
- 人类活动:影响环境最显著的生物因素。
- 破坏:森林砍伐、污染排放、过度捕捞等。
- 保护:植树造林、治理污染、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3. 生物适应环境:
- 形态结构上的适应:
- 沙漠植物:根系发达,叶片退化为刺,减少水分蒸发。
- 寒冷地区的动物:皮下脂肪厚,毛多而密,减少热量散失。
- 鱼类:流线型身体,鳍,适应水中生活。
- 生理功能上的适应:
- 骆驼:耐渴,能长时间不喝水。
- 某些植物:能分泌特殊的物质以适应特定的土壤环境。
- 行为上的适应:
- 候鸟迁徙:适应季节变化,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
- 动物冬眠:降低代谢速率,减少能量消耗。
- 伪装:保护自己,躲避天敌。
二、生态系统及其组成
1. 生态系统的概念:
- 一定区域内,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统一整体。
2. 生态系统的组成:
- 非生物成分:
- 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或沙石)等。
- 为生物提供能量、物质和生存空间。
- 生物成分:
- 生产者:
- 主要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 也包括一些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
- 消费者:
- 主要指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生产者为食。
- 按食性分为: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
- 分解者:
-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将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利用。
- 生产者:
3.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
-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
- 每一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
- 通常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级的消费者结束。
- 例如:草 → 兔 → 狐
- 食物网:
- 由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而成。
- 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存在复杂的食物网。
-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能量来源:
- 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 能量流动特点:
- 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
- 逐级递减: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逐渐减少,传递效率一般只有10%-20%。
- 能量的去向: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
- 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
5.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主要物质:
- 碳、氮、水等。
- 循环方式:
- 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 生产者从环境中吸收无机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 有机物通过食物链传递给消费者。
- 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
- 物质可以反复利用。
- 碳循环: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体。
- 生物通过呼吸作用、燃烧等方式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
- 化石燃料的燃烧也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自我调节能力:
-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 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 破坏与恢复:
- 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
- 生态系统破坏后,可以通过自然恢复或人工干预恢复。
- 人工干预应遵循生态规律,避免造成二次破坏。
三、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 生物圈内所有生命形式的总和,包括:
- 遗传(基因)多样性: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
- 物种多样性:地球上生物物种的丰富程度。
- 生态系统多样性: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样性。
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直接价值:
- 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工业原料等。
- 间接价值:
- 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如调节气候、净化水质、防止水土流失等。
- 潜在价值:
- 目前尚不清楚,未来可能对人类有重要作用的价值。
3.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 栖息地丧失:
- 森林砍伐、湿地破坏、土地开发等。
- 过度开发:
- 过度捕捞、过度放牧、过度采伐等。
- 环境污染:
- 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
- 外来物种入侵:
- 某些外来物种缺乏天敌,大量繁殖,威胁本地物种的生存。
- 气候变化:
-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
4.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 就地保护:
-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
- 迁地保护:
- 建立动物园、植物园、基因库等,将濒危物种迁出原栖息地进行保护。
- 提高公众意识: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
- 法律法规:
-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野生动植物。
- 国际合作:
-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
四、环境保护
1. 环境污染:
- 大气污染:
- 来源: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化石燃料燃烧等。
- 危害:雾霾、酸雨、温室效应等。
- 防治:减少污染排放、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等。
- 水污染:
- 来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等。
- 危害:影响水质、危害水生生物、威胁人类健康。
- 防治:污水处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水资源等。
- 土壤污染:
- 来源:工业废弃物、农药化肥、生活垃圾等。
- 危害:影响植物生长、污染地下水、威胁人类健康。
- 防治:减少污染排放、土壤修复、垃圾分类处理等。
- 噪声污染:
- 来源: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社会噪声等。
- 危害:影响睡眠、损害听力、影响心理健康。
- 防治:控制噪声源、增加隔音设施、合理规划城市等。
- 固体废弃物污染:
- 来源:生活垃圾、工业废渣、建筑垃圾等。
- 危害:占用土地、污染环境、传播疾病。
- 防治: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回收利用、减少垃圾产生等。
2. 保护环境的措施:
- 可持续发展:
-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 节能减排:
- 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 资源综合利用:
- 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 清洁能源:
- 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
- 生态农业:
- 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 绿色消费:
- 选择环保产品,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 国际合作:
-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 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