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思维导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思维导图》

一、鸦片战争

1. 背景

  • (1) 中国方面:

    • 政治腐败:
      • 清政府吏治腐败,官员贪污成风,社会矛盾尖锐。
    • 经济落后: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
      • 手工业停滞不前,生产力低下。
    • 军事落后:
      • 军队装备陈旧,训练不足,战斗力低下。
      • 海防力量薄弱。
    • 闭关锁国:
      • 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与世界的交流。
  • (2) 英国方面:

    • 工业革命完成:
      •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
    • 资本主义扩张:
      • 英国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 对华贸易逆差:
      • 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企图通过鸦片贸易扭转局面。
  • (3) 鸦片贸易:

    •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 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破坏社会秩序。
      • 大量白银外流,加剧了中国的经济危机。

2. 过程

  • (1)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

    • 人物:
      • 林则徐
    • 意义:
      • 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
      • 展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 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 (2) 战争爆发 (1840年6月):

    • 英国舰队入侵广东海面
  • (3) 主要战役:

    • 广州之战:
      • 爆发早期的主要战斗地点。
    • 定海之战:
      • 英军攻占定海。
    • 南京之战:
      • 英军逼近南京,清政府被迫求和。

3. 结果

  • (1) 《南京条约》(1842年):

    • 割香港岛给英国:
      •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 赔款2100万银元:
      •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 使中国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 协定关税:
      •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 (2) 《虎门条约》等补充条约:

    • 领事裁判权:
      • 英国人在华犯罪不受中国法律管辖。
    • 片面最惠国待遇:
      • 英国可以享受中国给予其他国家的一切特权。
    • 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权:
      • 进一步扩大了英国在华的特权。

4. 影响

  • (1) 社会性质改变:

    • 中国开始从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 社会矛盾变化:

    • 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 (3) 革命任务变化:

    • 中国革命的任务开始转变为既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又要反对本国封建统治。
  • (4) 历史发展方向变化:

    • 中国的历史发展方向开始由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转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 原因

  • (1) 根本原因:

    • 英国等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扩大在华权益。
  • (2) 直接原因:

    • 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法国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

2. 过程

  • (1)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 (2) 攻占天津,逼近北京:

  • (3) 火烧圆明园:

    • 英法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
  • (4) 清政府被迫求和。

3. 结果

  • (1) 《天津条约》(1858年):

    •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 赔偿英法两国巨额白银。
  • (2) 《北京条约》(1860年):

    •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 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 割九龙司给英国。
    • 增加赔款。

4. 影响

  • (1)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2) 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 (3) 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三、太平天国运动

1. 背景

  • (1) 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激化:

    • 阶级矛盾:农民负担沉重,生活困苦。
    • 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
  • (2) 自然灾害频发:

    • 连年水旱灾害,加剧了农民的苦难。

2. 过程

  • (1) 金田起义(1851年):

    • 领导人:
      • 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
    • 标志:
      •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 (2) 定都天京(1853年):

    • 将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
    •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 (3) 北伐和西征:

    • 北伐:
      • 旨在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 西征:
      • 旨在巩固天京的统治,扩大根据地。
  • (4) 天京事变(1856年):

    •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发生权力斗争,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
  • (5) 后期防御:

    • 提拔青年将领:
      • 陈玉成、李秀成
    • 《资政新篇》:
      • 洪仁玕提出,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 (6) 天京陷落(1864年):

    • 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 纲领

  • (1) 《天朝田亩制度》:

    • 内容:
      •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 评价:
      • 具有革命性,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 具有空想性,无法实现。
  • (2) 《资政新篇》:

    • 内容:
      • 提倡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 主张与外国平等交往。
      • 提倡兴办学校。
    • 评价:
      •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 未能真正实行。

4. 意义

  • (1)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

  • (2)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

  • (3) 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样的革命纲领,表达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

  • (4) 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 (5) 但是最终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经济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