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人教版思维导图全部》
一、第一章 三角形
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
1.1.1 三角形的边
-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 三角形的表示:符号表示(△ABC)、顶点、边(a,b,c)。
-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 应用:判断能否构成三角形、求边长范围等。
-
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 三角形的高:顶点到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高线)。 注意:钝角三角形高线的特殊性
- 三角形的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段。
-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内角平分线与对边相交,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
- 性质:高垂直于对边;中线平分对边;角平分线平分内角。
- 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交点(重心,垂心等)。
- 几何语言表达。
1.2 如何判定三角形全等
- 1.2.1 全等三角形
-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
-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 全等三角形的表示:符号表示(≌),注意对应顶点。
-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SAS,ASA,AAS)
- SSS(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SAS(边角边):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ASA(角边角):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AAS(角角边):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证明全等三角形的步骤:
- 准备条件(已知条件、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等)。
- 证明全等。
- 得到结论(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 1.2.3 斜边,直角边(HL)
- 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注意:HL仅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1.3 特殊三角形
- 1.3.1 等腰三角形
-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 1.3.2 等边三角形
- 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个角都相等,都等于60°;三线合一。
-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1.3.3 直角三角形
- 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两个锐角互余;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 勾股定理:a²+b²=c² (a,b为直角边,c为斜边)
1.4 尺规作图
- 1.4.1 尺规作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 1.4.2 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 1.4.3 尺规作角的平分线
- 1.4.4 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 1.4.5 会用尺规作三角形
二、第二章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2.1 角平分线的性质
-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 角平分线的判定: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 应用:解决与角平分线有关的线段相等的问题。
2.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 应用:解决与线段垂直平分线有关的线段相等的问题。
2.3 图形的轴对称
- 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 对称轴: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 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是线段的对称轴。
2.4 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复习第一章的对应内容
三、第三章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3.1 整式的乘法
- 3.1.1 同底数幂的乘法
- am · an = am+n (m,n都是正整数)
- 3.1.2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 (am)n = amn (m,n都是正整数)
- (ab)n = anbn (n是正整数)
- 3.1.3 整式的乘法
-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系数相乘,相同字母的幂相乘,其余字母照抄。
-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 3.1.4 乘法公式
- 平方差公式:(a+b)(a-b) = a² - b²
- 完全平方公式:(a+b)² = a² + 2ab + b² ; (a-b)² = a² - 2ab + b²
3.2 整式的除法
- 3.2.1 同底数幂的除法
- am ÷ an = am-n (a≠0, m,n都是正整数,并且m>n)
- a0 = 1 (a≠0)
- 3.2.2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 系数相除,相同字母的幂相除,其余字母照抄作为商的因式。
- 3.2.3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 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3.3 因式分解
- 3.3.1 因式分解的概念
-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互为逆运算。
- 3.3.2 提公因式法
- 确定公因式:系数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都有的字母,并且取指数最低的。
- 提取公因式:把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并把剩下的部分写在括号里。
- 3.3.3 公式法
- 平方差公式:a² - b² = (a+b)(a-b)
- 完全平方公式:a² + 2ab + b² = (a+b)² ; a² - 2ab + b² = (a-b)²
四、第四章 分式
4.1 分式的概念
- 分式的定义:形如 A/B 的式子,其中A,B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B≠0。 A为分子,B为分母
-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等于0。
- 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分子等于0,且分母不等于0。
4.2 分式的基本性质
-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 应用:分式的约分和通分。
- 最简分式: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
4.3 分式的运算
- 4.3.1 分式的乘除法
- 分式乘法: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 分式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 4.3.2 分式的加减法
- 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 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先通分,化为同分母分式,再进行加减。
- 4.3.3 整数指数幂
- a-n = 1/an (a≠0, n是正整数)
- 4.3.4 分式方程
- 分式方程的定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
- 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 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
- 解整式方程。
- 验根(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是否为零,若为零则是增根)。
- 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等)。
五、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5.1 数据的收集
- 5.1.1 数据的来源
- 直接来源:调查、实验、测量等。
- 间接来源:报刊、杂志、网络等。
- 5.1.2 调查方式
- 普查:对全体对象进行调查。
- 抽样调查: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
- 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
5.2 数据的整理
- 5.2.1 数据的表示
- 条形统计图。
- 折线统计图。
- 扇形统计图。
- 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 5.2.2 数据的分析
- 平均数:所有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 中位数: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 众数: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 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 方差:各个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
- 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 各种统计量的意义和作用。
- 5.2.3 用样本估计总体
- 用样本的平均数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 用样本的方差估计总体的方差。
5.3 数据的描述
- 理解各种统计图和统计量的作用,能够根据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表示,并能通过统计量进行合理分析和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