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思维导图全册》
上册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
思维导图中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
一级分支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 二级分支:
- 背景:
- 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
- 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 拉美人民要求摆脱殖民统治的愿望
- 领导人:
- 西蒙·玻利瓦尔 (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的解放者)
- 圣马丁 (阿根廷、智利、秘鲁的解放者)
- 过程:
- 早期起义 (墨西哥、委内瑞拉等)
- 玻利瓦尔的北部战役 (解放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
- 圣马丁的南部战役 (解放阿根廷、智利、秘鲁)
-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会师
- 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一系列独立国家
- 结果:
- 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获得独立
- 沉重打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
- 为拉美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 意义:
- 是世界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促进了拉丁美洲的社会进步
- 背景:
- 二级分支:
-
一级分支 2:印度民族大起义
- 二级分支:
- 背景:
- 英国殖民统治 (政治压迫、经济掠夺)
- 宗教歧视 (涂油子弹事件)
- 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 领导人:
- 章西女王 (代表了印度各阶层的利益)
- 过程:
- 以“涂油子弹事件”为导火索
- 士兵起义迅速蔓延到各地
- 章西女王领导人民抗击英国殖民者
- 起义遭到英国殖民者的残酷镇压
- 结果:
- 起义失败
- 英国加强了对印度的统治
- 意义:
- 是印度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重要表现
- 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 展现了印度人民不屈的斗争精神
- 背景:
- 二级分支:
-
一级分支 3: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 二级分支:
- 背景:
- 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 农奴生活极端贫困,社会矛盾尖锐
-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的落后
- 领导者:
- 亚历山大二世
- 内容:
- 农奴在法律上获得自由
- 农奴可以赎买份地
- 影响:
- 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 性质:
-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 背景:
- 二级分支:
-
一级分支 4:美国内战
- 二级分支:
- 背景:
- 南北方经济制度的矛盾 (奴隶制 vs. 自由劳动)
- 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北方废奴,南方维护)
- 林肯当选总统 (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
- 领导人:
- 林肯
- 过程:
- 南方各州宣布脱离联邦
- 内战爆发
-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
- 北方取得胜利
- 结果:
- 北方取得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
- 废除了奴隶制
- 意义:
- 维护了国家统一
- 废除了奴隶制,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 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 背景:
- 二级分支:
-
一级分支 5:日本明治维新
- 二级分支:
- 背景:
- 幕府统治危机 (政治腐败、经济落后)
- 西方列强的入侵 (民族危机)
- 倒幕运动
- 领导者:
- 明治天皇
- 内容:
- 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 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 文化上:提倡“文明开化”,学习西方文化
- 影响:
- 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 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 性质:
-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 背景:
- 二级分支:
-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
思维导图中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
一级分支 1:第二次工业革命
- 二级分支:
- 条件:
- 科学技术的进步 (电力、内燃机等新技术的发明)
- 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的基础
- 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 成就:
- 电力广泛应用
-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 新交通工具的发展 (汽车、飞机)
- 化学工业的兴起
- 钢铁工业的进步
- 特点:
-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 多国同时进行
- 以电力为核心
- 影响:
- 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 条件:
- 二级分支:
-
一级分支 2:近代科学和文化
- 二级分支:
- 科学家:
- 达尔文 (进化论)
- 爱因斯坦 (相对论)
- 牛顿 (经典力学)
- 居里夫人 (放射性研究)
- 文学艺术家:
-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 贝多芬 (德国音乐家)
- 梵高 (荷兰画家)
- 科学家:
- 二级分支:
-
下册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
思维导图中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
一级分支 1:第一次世界大战
- 二级分支:
- 背景:
-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 萨拉热窝事件 (导火索)
- 过程:
- 1914年爆发
- 主要战场在欧洲
- 重要战役 (凡尔登战役)
- 美国和中国参战
- 1918年结束,同盟国战败
- 影响:
- 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 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 削弱了欧洲的力量
- 背景:
- 二级分支:
-
一级分支 2:俄国十月革命
- 二级分支:
- 背景:
-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 临时政府未能解决人民的困境
- 领导者:
- 列宁
- 过程:
- 1917年11月 (俄历10月)
- 攻占冬宫
- 建立苏维埃政权
- 意义:
-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 背景:
- 二级分支:
-
一级分支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二级分支:
- 凡尔赛体系:
- 巴黎和会 (1919年)
- 《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
- 国际联盟 (美国未加入)
- 确立了战后欧洲和中东的国际关系
- 华盛顿体系:
-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年)
- 《九国公约》 (关于中国问题)
-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关系
- 评价:
- 是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
- 未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
- 凡尔赛体系:
- 二级分支:
-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思维导图中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一级分支 1:经济大危机
- 二级分支:
- 爆发:
- 1929年美国爆发
- 迅速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 原因:
-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 生产过剩
- 股市投机
- 影响:
- 经济萧条
- 失业率上升
- 社会动荡
- 法西斯主义兴起
- 爆发:
- 二级分支:
-
一级分支 2:法西斯势力的兴起
- 二级分支:
- 意大利:
- 墨索里尼
- 德国:
- 希特勒 (纳粹党)
- 日本:
- 军部法西斯势力
- 原因:
- 经济大危机
- 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
- 民族主义情绪
- 意大利:
- 二级分支:
-
一级分支 3:第二次世界大战
- 二级分支:
- 爆发:
-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
- 扩大:
- 德国进攻苏联
- 日本偷袭珍珠港
- 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 《联合国家宣言》
-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起来
- 转折点:
- 斯大林格勒战役
- 重要战役:
- 诺曼底登陆
- 柏林战役
- 结束:
- 1945年德国投降
- 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 日本投降
- 影响:
- 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 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 爆发:
- 二级分支:
-
第五单元:冷战后的世界
-
思维导图中心: 冷战后的世界
-
一级分支 1:冷战
- 二级分支:
- 开始:
-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947年)
- 表现:
- 政治上: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
- 军事上:军备竞赛
- 意识形态的对抗
- 影响:
- 世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 局部冲突不断
- 两极格局形成
- 开始:
- 二级分支:
-
一级分支 2:多极化趋势
- 二级分支:
- 美国:
- 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 欧盟:
- 一体化进程加快
- 日本:
- 经济实力强大,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 俄罗斯:
- 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
- 中国:
- 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 美国:
- 影响:
- 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 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 二级分支:
-
一级分支 3:全球化
- 二级分支:
- 表现:
- 经济全球化
- 文化交流
- 信息技术的发展
- 影响:
-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 带来了新的挑战 (环境污染、贫富差距)
- 表现:
- 二级分支:
-
一级分支 4: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
- 二级分支:
- 地区冲突:
- 中东问题
- 恐怖主义
- 环境问题:
- 全球气候变暖
- 资源短缺
- 贫富差距:
- 南北差距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 地区冲突:
- 解决方式
- 加强国际合作
- 促进可持续发展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二级分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