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思维导图思维》
一、 心理学导论
1.1 心理学的定义
- 科学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 行为:可观察的行动,例如说话、行走等。
- 心理过程:内在的主观体验,例如感觉、知觉、思考、情绪等。
1.2 心理学的目标
- 描述:准确地描述行为和心理过程。
- 解释:解释行为发生的原因,寻找因果关系。
- 预测:预测未来的行为,基于已知的规律。
- 控制/影响:通过干预措施,影响和控制行为,改善生活。
1.3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 早期心理学:
- 哲学思辨:对意识和心灵的探讨。
- 生理学影响:对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研究。
- 心理学流派:
- 构造主义 (Wundt, Titchener): 强调意识的组成元素,使用内省法。
- 机能主义 (James): 关注意识的功能,如何帮助个体适应环境。
- 行为主义 (Watson, Skinner): 强调可观察的行为,反对内省法,环境决定论。
- 格式塔心理学 (Wertheimer, Köhler, Koffka): 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觉组织原则。
- 精神分析 (Freud): 强调潜意识的作用,早期经验的影响,人格发展。
- 人本主义 (Rogers, Maslow): 强调人的潜能,自我实现,自由意志。
- 认知心理学 (Neisser): 强调心理过程,信息加工,认知结构。
- 当代心理学:
- 生物心理学:研究生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 认知心理学:研究认知过程,如记忆、语言、问题解决。
-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一生中的发展变化。
-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 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人格特征及其形成。
- 临床心理学:研究心理障碍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1.4 心理学研究方法
- 描述性研究:
- 观察法:自然观察、控制观察。
- 调查法:问卷调查、访谈。
- 案例研究:深入研究单个个体或群体。
- 相关研究:
- 相关系数: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和方向。
- 相关不等于因果:只能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确定因果关系。
- 实验研究:
- 自变量:实验者操纵的变量。
- 因变量:实验者测量的变量。
- 控制变量:保持不变的变量,排除干扰。
- 随机分配: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中。
- 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的组。
- 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的组,作为参照。
二、 认知心理学
2.1 注意
- 选择性注意: 关注特定刺激,忽略其他刺激。鸡尾酒会效应。
- 注意资源: 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资源分配影响注意效果。
- 注意缺陷: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
2.2 记忆
- 感觉记忆: 短暂的,对感觉信息的原始记录。
- 视觉记忆:图像记忆。
- 听觉记忆:回声记忆。
- 短时记忆 (工作记忆): 短期储存和加工信息。
- 容量有限:7±2 个组块。
- 维持时间有限:几秒到几十秒。
- 长时记忆: 长期储存信息。
- 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
- 陈述性记忆:事实记忆。
- 语义记忆:一般知识。
- 情景记忆:个人经历。
- 记忆提取:
- 回忆:主动提取信息。
- 再认:识别先前见过的刺激。
- 遗忘:
- 衰退理论:记忆痕迹随时间衰退。
- 干扰理论:新信息干扰旧信息。
- 前摄干扰:旧信息干扰新信息。
- 倒摄干扰:新信息干扰旧信息。
- 动机性遗忘:压抑令人不快的记忆。
- 改善记忆策略:
- 精细加工:将新信息与旧信息联系起来。
- 组织:将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组块。
- 复述:重复信息。
- 间隔重复:间隔一段时间重复信息。
2.3 语言
- 语言的结构:
- 语音:语言的最小声音单位。
- 语素:语言的最小意义单位。
- 语法:语言的规则系统。
- 语言习得:
- 先天论:人类天生具有语言习得能力 (LAD)。
- 后天论:语言习得依赖于环境刺激和学习。
2.4 问题解决
- 问题解决策略:
- 算法:保证找到正确答案的步骤。
- 启发式:简化问题,但不保证找到最佳答案。
- 代表性启发式:基于相似性进行判断。
- 可得性启发式:基于容易想到的例子进行判断。
- 问题解决的障碍:
- 功能固着:将物体看作只有特定功能。
- 心理定势:固定的思维模式。
三、 发展心理学
3.1 发展阶段
- 婴儿期 (0-2岁):
- 感知觉发展:视觉、听觉、触觉等。
- 运动发展:抬头、翻身、坐、爬、走。
- 认知发展:感觉运动阶段 (Piaget)。
- 依恋发展:与主要照顾者的情感连接。
- 幼儿期 (2-6岁):
- 语言发展:词汇量迅速增长,语法掌握。
- 认知发展:前运算阶段 (Piaget)。
- 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发展,社会交往。
- 童年期 (6-12岁):
- 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 (Piaget)。
- 社会性发展:同伴关系,道德发展。
- 青少年期 (12-18岁):
- 生理发展:青春期。
- 认知发展:形式运算阶段 (Piaget)。
- 社会性发展:身份认同,人际关系。
- 成年期 (18岁以上):
- 早期成年:建立职业,建立家庭。
- 中年期:事业发展,家庭责任。
- 老年期:退休,适应衰老。
3.2 发展理论
- Piaget 认知发展理论: 强调认知结构的发展,阶段性发展。
- Erikson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危机。
- Vygotsky 社会文化理论: 强调社会互动对认知发展的影响,最近发展区 (ZPD)。
四、 情绪与动机
4.1 情绪
- 情绪的成分:
- 主观体验:感受到的感觉。
- 生理反应: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 行为表达:面部表情,肢体动作。
- 情绪理论:
- James-Lange 理论:先有生理反应,后有情绪体验。
- Cannon-Bard 理论:生理反应和情绪体验同时发生。
- Schachter-Singer 双因素理论:生理唤醒 + 认知评估 = 情绪体验。
- 情绪调节:
- 认知重评:改变对情境的看法。
- 表达抑制:抑制情绪的表达。
4.2 动机
- 动机的类型:
- 生理动机:饥饿、口渴、性。
- 心理动机:成就、权力、归属。
- 动机理论:
- 本能理论:行为是由本能驱动的。
- 驱力理论:生理需求产生驱力,驱力驱动行为。
- 唤醒理论:人们寻求最佳唤醒水平。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五、 社会心理学
5.1 社会认知
- 社会知觉:
- 印象形成:根据有限的信息形成对他人的一般印象。
- 归因:解释他人行为的原因。
- 内部归因:行为是由于个人因素造成的。
- 外部归因:行为是由于情境因素造成的。
- 基本归因错误:高估内部因素,低估外部因素。
- 态度:
- 态度的成分:认知、情感、行为。
- 态度改变:说服、认知失调。
5.2 社会影响
- 从众: 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
- 服从: 听从权威人物的命令。
- 群体思维: 群体成员为了保持一致而压制异议。
- 社会促进: 在他人面前,简单的任务表现更好,复杂的任务表现更差。
- 社会懈怠: 在群体中完成任务时,个体努力程度下降。
5.3 人际关系
- 吸引力:
- 接近性:地理上的接近。
- 相似性:价值观、兴趣等方面的相似。
- 外貌吸引力:外貌吸引力高的个体更容易被喜欢。
- 利他行为:
- 旁观者效应:旁观者越多,个体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越小。
- 责任分散:个体认为其他人会提供帮助。
- 攻击行为:
- 生理因素:基因、激素。
- 环境因素:挫折、社会学习。
- 减少攻击行为:惩罚、认知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