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思维导图详细版》
一、心理学导论
1.1 心理学的定义
- 科学定义: 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 核心要素:
- 行为: 可观察、可测量的活动(例如:说话、行走、生理反应)。
- 心理过程: 内在的主观体验,包括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情绪等。
- 研究对象: 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1.2 心理学的目标
- 描述 (Describe): 准确描述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发生情况。
- 描述方法: 观察、调查、测验、个案研究等。
- 解释 (Explain): 解释行为和心理过程发生的原因。
- 解释框架: 基于理论模型,寻找影响因素。
- 预测 (Predict): 预测在特定条件下,行为和心理过程发生的可能性。
- 预测依据: 基于以往的研究结果和理论。
- 控制 (Control): 通过干预措施,影响或改变行为和心理过程。
- 控制手段: 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教育干预等。
1.3 心理学的分支
- 基础心理学: 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规律。
- 普通心理学: 研究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活动规律。
- 发展心理学: 研究个体生命全程的心理发展规律。
- 实验心理学: 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
- 社会心理学: 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和心理。
- 生理心理学: 研究心理活动与生理过程的关系。
- 认知心理学: 研究信息加工过程,如知觉、记忆、思维等。
- 人格心理学: 研究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 应用心理学: 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
- 临床心理学: 诊断和治疗心理障碍。
- 咨询心理学: 帮助个体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 教育心理学: 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心理学问题。
-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研究工作场所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
- 健康心理学: 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 运动心理学: 研究运动情境中的心理现象。
- 法律心理学: 研究法律情境中的心理学问题。
1.4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 在自然情境中观察行为。
- 优点: 生态效度高,能观察到真实行为。
- 缺点: 难以控制变量,易受观察者偏见影响。
- 实验法: 通过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
- 优点: 能确定因果关系,控制性强。
- 缺点: 生态效度较低,可能存在实验者效应。
- 调查法: 通过问卷或访谈收集数据。
- 优点: 能收集大量数据,易于统计分析。
- 缺点: 可能存在社会赞许性偏差,抽样偏差。
- 个案研究法: 对单个个体或群体进行深入研究。
- 优点: 能提供丰富的细节信息,深入了解个体。
- 缺点: 难以推广到其他个体,易受研究者主观影响。
二、心理过程
2.1 感觉与知觉
- 感觉: 感觉器官对刺激的直接反应。
- 种类: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平衡觉、运动觉等。
- 感觉阈限:
- 绝对感觉阈限: 引起感觉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 差别感觉阈限: 区分两个刺激所需的最小差异量 (JND)。
- 知觉: 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
- 知觉的特性:
- 整体性: 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
- 选择性: 注意于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
- 恒常性: 对物体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的知觉保持相对稳定。
- 理解性: 将知觉对象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 知觉组织原则:
- 接近性原则: 空间上接近的物体倾向于被视为一个整体。
- 相似性原则: 相似的物体倾向于被视为一个整体。
- 连续性原则: 沿着直线或曲线排列的物体倾向于被视为一个整体。
- 闭合性原则: 缺失部分的物体倾向于被补全成一个整体。
- 知觉的特性:
2.2 注意
- 注意的定义: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 注意的特性:
- 指向性: 心理活动选择性地指向某些对象。
- 集中性: 心理活动集中于所指向的对象。
- 注意的种类:
- 选择性注意: 关注特定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
- 持续性注意: 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对特定任务的注意。
- 分散性注意: 同时关注多个对象或任务。
- 影响注意的因素:
- 外部因素: 刺激的强度、新异性、运动变化、对比关系。
- 内部因素: 兴趣、需要、情绪、经验、动机。
2.3 记忆
- 记忆的定义: 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
- 记忆的类型:
- 感觉记忆: 短暂存储感觉信息的记忆系统。
- 短时记忆: 容量有限,持续时间较短的记忆系统。
- 工作记忆: 在短时记忆基础上,进行信息加工和处理的系统。
- 长时记忆: 容量巨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记忆系统。
- 内隐记忆: 无意识的回忆,如技能、习惯。
- 外显记忆: 有意识的回忆,如事实、事件。
- 记忆过程:
- 编码: 将信息转化为记忆的形式。
- 存储: 将信息保存在记忆系统中。
- 提取: 从记忆系统中检索信息。
- 遗忘: 无法提取已存储的信息。
- 遗忘曲线: 描述遗忘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干扰理论: 先前或后来的学习干扰了信息的提取。
- 动机性遗忘: 出于保护自我的目的而压抑记忆。
2.4 思维
- 思维的定义: 对信息的加工和组织,以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 思维的类型:
- 形象思维: 运用形象进行思维。
- 抽象思维: 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
- 发散思维: 从一个问题出发,产生多种解决方案。
- 聚合思维: 从多种信息中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 问题解决:
- 定义: 通过一系列认知操作,克服障碍,达到目标的过程。
- 步骤: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 决策:
- 定义: 在多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方案的过程。
- 影响因素: 认知偏差、情绪、风险偏好。
2.5 情绪与情感
- 情绪的定义: 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 情绪的成分:
- 主观体验: 感觉到的情绪状态。
- 生理唤醒: 生理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
- 行为表达: 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
- 情绪的种类:
- 基本情绪: 快乐、悲伤、愤怒、恐惧、惊讶、厌恶。
- 复合情绪: 由基本情绪组合而成的情绪。
- 情绪的功能:
- 适应功能: 帮助个体适应环境。
- 动机功能: 驱动个体行为。
- 信号功能: 传递信息。
- 情感: 比情绪更深刻、更持久的体验。
- 道德感: 对道德规范的体验。
- 理智感: 对真理的追求和认识的体验。
- 美感: 对美的体验。
三、人格心理学
- 人格的定义: 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的独特模式。
- 人格的特质理论:
- 五因素模型: 神经质性、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
- 人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 本我、自我、超我。
-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人格的行为主义理论:
- 强调环境对人格的影响,通过学习塑造人格。
- 人格的人本主义理论:
- 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
-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 人格的测量:
- 自陈式问卷: 简便易行,但可能存在社会赞许性偏差。
- 投射测验: 难以伪装,但信效度较低。
- 行为观察: 较为客观,但费时费力。
四、发展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研究个体生命全程的心理发展规律。
- 发展的阶段:
- 婴儿期 (0-1岁)。
- 幼儿期 (1-3岁)。
- 学前期 (3-6岁)。
- 童年期 (6-12岁)。
- 青少年期 (12-18岁)。
- 成年早期 (18-30岁)。
- 成年中期 (30-60岁)。
- 成年晚期 (60岁以上)。
- 发展的领域:
- 生理发展。
- 认知发展。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 社会性发展。
- 依恋理论。
- 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 影响发展的因素:
- 遗传因素。
- 环境因素。
- 个体主观能动性。
五、社会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和心理。
- 社会认知:
- 社会知觉: 对他人及其行为的知觉。
- 刻板印象。
- 归因。
- 态度: 对人、事、物的评价。
-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 社会知觉: 对他人及其行为的知觉。
- 社会影响:
- 从众。
- 服从。
- 顺从。
- 人际关系:
- 吸引力。
- 爱情。
- 利他行为。
- 攻击行为。
- 群体心理:
- 群体动力。
- 群体决策。
- 去个体化。
六、变态心理学
- 变态心理学的定义: 研究异常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学科。
- 心理障碍的分类:
- 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特定恐惧症。
- 抑郁障碍: 重性抑郁障碍、持续性抑郁障碍。
- 双相情感障碍。
- 精神分裂症。
- 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
- 应激相关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 强迫及相关障碍: 强迫症 (OCD)。
- 心理障碍的病因:
- 生物因素: 遗传、神经递质失衡。
- 心理因素: 童年经历、认知模式。
-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压力、文化价值观。
- 心理治疗:
- 心理动力学治疗。
- 认知行为治疗 (CBT)。
- 人本主义治疗。
- 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