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思维导图详细版

狭义: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社会力量按照一定社会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育活动。
作为独立学科: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广义: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1.1 教育学定义
独立阶段:19世纪,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多元发展阶段:20世纪以来,各种教育理论流派涌现,如实用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等。
萌芽阶段:古代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有教无类”,柏拉图的“理想国”)。
1.2 教育学发展阶段
教育问题: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矛盾和难题。
教育规律: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教育现象:一切教育活动。
1.3 教育学研究对象
实证研究: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调查、访谈)、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理论研究: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1.4 教育学研究方法
一、教育学概述
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2.1 教育目的的概念
人的发展需要: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个人潜能的开发。
哲学基础:不同的哲学思想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理解。
社会发展需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2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培养规格: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
2.3 教育目的的要素
德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智育: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体育:增强体质,培养健康生活习惯。
美育: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劳动教育:培养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4 我国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的总称。
3.1 教育制度的概念
管理体制: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之间的关系。
招生考试制度:选拔学生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制度。
学位制度:授予学位的制度。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课程设置等。
3.2 教育制度的类型
义务教育:小学、初中(九年)。
高中教育:普通高中、职业高中。
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硕士、博士。
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
学前教育:幼儿园。
3.3 我国教育制度
三、教育制度
狭义:学校开设的学科及其教学内容。
广义:学生在学校所经历的一切。
4.1 课程的概念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4.2 课程类型
学生中心课程: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中心。
社会中心课程:以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为中心。
学科中心课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
4.3 课程设计模式
总结性评价:在教学结束时进行的评价,旨在评定学习结果。
诊断性评价:在教学开始前进行的评价,旨在了解学生的起点水平。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旨在改进教学。
4.4 课程评价
四、课程理论
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从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
5.1 教学的概念
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循序渐进原则: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推进教学。
巩固性原则:通过复习、练习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量力性原则:教学内容和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
直观性原则:运用多种感官,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直接印象。
5.2 教学原则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参观法。
5.3 教学方法
个别教学:教师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小组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合作学习: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班级授课制:以班级为单位,教师向全班学生讲授。
5.4 教学组织形式
五、教学理论
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6.1 德育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6.2 德育目标
疏导性原则:采取积极引导的方法,解决学生思想问题。
知行统一原则: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则: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发挥集体和个人的作用。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既要尊重学生,又要提出严格要求。
导向性原则: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
6.3 德育原则
榜样示范法:以榜样人物的事迹,感染和激励学生。
实践锻炼法: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品德评价法: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陶冶教育法:通过环境、文化等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说服教育法: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明白道理。
6.4 德育方法
六、德育理论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心发展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
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学生之间存在个别差异。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7.1 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实际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7.2 学生认知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耻、主动与内疚、勤奋与自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亲密与孤独、繁殖与停滞、自我整合与绝望。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7.3 学生人格发展理论
外部动机: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学习。
成就动机: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内部动机:对学习本身感兴趣。
7.4 学生学习动机
七、学生发展
示范性: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
创造性: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责任性:对学生的发展负责。
专业性: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8.1 教师职业特点
教育学知识: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
心理学知识:学生发展、学习心理等。
通识性知识:文化、历史、社会等。
学科知识:所教学科的知识。
8.2 教师专业知识
沟通技能:与学生、家长、同事沟通。
管理技能:组织课堂、管理学生。
反思技能:反思教学实践,改进教学。
教学技能:备课、授课、评价等。
8.3 教师专业技能
职后培训: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
教学研究:进行教学研究,改进教学。
专业交流: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
自我反思:反思教学实践,不断提高。
职前教育:师范院校的培养。
8.4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八、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学思维导图详细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天蓝色的彼岸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