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思维导图

《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思维导图》

总览: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主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时间跨度: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至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 核心要素: 原始社会、夏朝、商朝、西周
  • 关键概念: 氏族公社、原始农业、私有制、国家机器、青铜文明、分封制、礼乐制度
  • 学习方法: 时间线梳理、遗址遗物分析、制度对比、文明特征归纳

一、 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 主题: 从远古人类到早期国家
  • 核心内容:
    • 远古人类的出现:
      • 元谋人:
        • 发现地点:云南元谋
        • 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 意义: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北京人:
        • 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
        • 生存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 特征:保留较为完整的猿人特征,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 重要性:为研究人类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 山顶洞人:
        • 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 生存年代:距今约3万年
        • 特征:掌握磨制石器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会缝制兽皮衣
        • 进步:体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已经有了原始的审美观念
    • 原始农业的发展:
      • 河姆渡遗址:
        • 发现地点:浙江余姚
        • 生存年代:距今约7000年
        • 农业成就: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
      • 半坡遗址:
        • 发现地点:陕西西安
        • 生存年代:距今约6000年
        • 农业成就:种植粟(小米),住半地穴式房屋
      • 原始农业的影响:
        • 定居生活
        • 手工业发展
        • 原始聚落形成
    •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与尧舜禹:
      • 炎帝与黄帝:
        • 贡献:发明农业、医药、陶器,开创中华文明的先河
        • 重要性: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 尧舜禹的“禅让”:
        • 禅让制: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能之人
        • “禅让”背后的实质: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 禹的贡献:治理洪水,为民造福,受人民爱戴
    • 国家的产生:
      • 禹建立夏朝:
        • 标志: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 意义: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中华文明进入奴隶社会
      • 夏朝的统治:
        • 统治中心:河南一带
        • 国家机构:设置官职,建立军队,制定刑法
        • “家天下”: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二、 第2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 主题: 王朝更迭与社会发展
  • 核心内容:
    • 夏朝的衰亡与商朝的建立:
      • 夏桀的暴政: 统治残暴,激起民愤
      • 商汤灭夏:
        • 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
        • 都城:多次迁都,后迁至殷,所以商朝也称殷朝
      • 商朝的统治:
        • 农业:农业生产发展,出现了比较发达的青铜器
        • 手工业:青铜铸造是商朝手工业的突出成就
        • 阶级分化:奴隶主贵族和奴隶的对立
      • 甲骨文:
        • 含义: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 内容:记录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 意义: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对研究商朝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也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 西周的分封制:
      • 牧野之战:
        • 背景:商纣王的暴政,激起民愤
        • 结果:周武王率领军队,在牧野打败商朝军队,商朝灭亡
      • 西周的建立:
        • 时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 分封制:
        •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 内容: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要向周王进贡,服从周王调兵
        • 影响:
          • 初期:加强了周王的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
          • 后期:诸侯势力强大,逐渐威胁到周王的统治,最终导致西周的灭亡
    • 等级森严的社会:
      • 西周的社会等级: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 礼乐制度:
        • 目的:维护分封制和等级制度
        • 内容:规定社会各等级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必须遵守的规范
        • 影响: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 动荡的春秋时期:
      • 西周的灭亡:
        • 原因:周厉王暴政,激起“国人暴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 时间: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
        •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 一些诸侯国势力强大,开始争夺霸权
        • 经济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
        • 文化发展:学术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 逻辑关系: 第一单元是文明的起源,是后续王朝建立的基础;第二单元则详细叙述了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兴衰更替和社会变革,是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重要阶段。
  • 制度演变: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从氏族公社到国家,反映了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 文明特征: 青铜文化、甲骨文、分封制等是中华文明的早期特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思维拓展

  • 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征是什么?
    • 建立了国家机器,设置了官职,军队,刑法等。
    • 出现了阶级分化,奴隶主和奴隶的对立。
    • 发展了青铜文明,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
  • 分封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加强了周王的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但也埋下了诸侯割据的隐患。
  •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如禹、商汤、周武王?
    • 需要全面客观地看待,既要看到他们的功绩,也要看到他们的局限性,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 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五、 图像记忆辅助(可选)

  • 远古人类: 元谋人(粗糙石器)、北京人(火堆)、山顶洞人(骨针)
  • 原始农业: 河姆渡(水稻、干栏式房屋)、半坡(粟、半地穴式房屋)
  • 夏商周: 夏禹(疏导洪水)、商纣(酒池肉林)、周武王(牧野之战)、青铜器(司母戊鼎)、甲骨文(刻字龟甲)
  • 分封制: 周王(分封土地)、诸侯(进贡)
  • 春秋时期: 诸侯争霸(地图)

六、 思维导图总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历程,掌握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兴衰更替和社会变革,理解分封制、礼乐制度等重要制度,认识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