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思维导图
《敕勒歌》思维导图
一、 诗歌概述
1.1 背景
- 产生:北朝时期,北魏末年
- 作者:斛律金(一说佚名,托名斛律金)
- 民族:敕勒族(亦称高车族)
1.2 类型
1.3 主题
- 描绘了敕勒平原壮丽的自然风光
- 表达了游牧民族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迈感情
1.4 特点
- 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流畅
- 意境开阔,雄浑壮阔
- 充满活力,富有生命力
- 比喻生动,形象鲜明
二、 内容分析
2.1 原文
- 敕勒川,阴山下。
-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天苍苍,野茫茫,
- 风吹草低见牛羊。
2.2 逐句解析
2.2.1 "敕勒川,阴山下"
- 敕勒川:
- 地点:敕勒族生活的平原,指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附近一带。
- 重要性:诗歌的背景,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
- 阴山下:
- 地理位置:敕勒川位于阴山山脉的南麓。
- 作用:交代了地理位置,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空间感。
- 象征:阴山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象征着力量和坚韧。
2.2.2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天似穹庐:
- 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形容天空像一个巨大的毡帐倒扣下来。
- 比喻:用“穹庐”比喻天空,生动形象,贴近游牧民族的生活。
- 作用:描绘了天空的广阔无垠,衬托出草原的辽阔。
- 笼盖四野:
- 笼盖:覆盖,遮盖。
- 四野:指广阔的草原大地。
- 作用:进一步强调了天空的广阔和草原的无垠,展现了雄浑的气势。
2.2.3 "天苍苍,野茫茫"
- 天苍苍:
- 苍苍:青黑色,形容天空的颜色。
- 作用:简洁的色彩描写,烘托出草原的空旷和辽远。
- 意象:苍天,象征着力量和庇护。
- 野茫茫:
- 茫茫:广阔无边的样子,形容草原的辽阔。
- 作用:重复“苍苍”的结构,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加深了对草原辽阔的印象。
- 意象:茫茫草原,象征着自由和希望。
2.2.4 "风吹草低见牛羊"
- 风吹草低:
- 动态描写:生动地描绘了风吹过草原的景象,使画面充满动感。
- 伏笔:为下句“见牛羊”做了铺垫。
- 见牛羊:
- 景象:在风吹草低之后,才能看到隐藏在草丛中的牛羊。
- 象征:牛羊代表着游牧民族的财富和生活来源,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气息和幸福感。
- 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草原画面。
三、 艺术特色
3.1 语言特色
- 口语化: 语言朴实自然,接近口语,易于理解和传唱。
- 简洁明快: 语言精炼,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广阔的场景。
- 音韵和谐: 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传诵。
3.2 表现手法
- 白描: 用简洁的语言,不加雕饰地描绘景物,突出草原的原始风貌。
- 比喻: 用“穹庐”比喻天空,生动形象,贴近游牧民族的生活。
- 色彩描写: 用“苍苍”描绘天空的颜色,烘托出草原的空旷和辽远。
- 动静结合: “风吹草低”是动态描写,“见牛羊”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具活力。
3.3 意境营造
- 雄浑壮阔: 通过描绘广阔的天空和草原,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
- 充满生机: 通过描绘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展现了草原的勃勃生机。
- 富有诗意: 语言简洁明快,充满诗意,令人回味无穷。
四、 思想感情
4.1 热爱家乡
- 诗歌描绘了敕勒平原壮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通过赞美家乡的美丽,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
4.2 热爱生活
- 诗歌描绘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景象,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 通过描绘牛羊成群的景象,展现了他们幸福安康的生活。
4.3 豪迈奔放
- 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雄浑壮阔,体现了游牧民族豪迈奔放的性格。
- 表达了他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五、 价值影响
5.1 文学价值
- 是南北朝时期乐府诗的代表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 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2 历史价值
- 反映了北朝时期游牧民族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
- 为研究北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5.3 文化价值
- 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 展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交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