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思维导图》
一、 文言基础知识
-
(一)字词
-
- 实词
- (1) 古今异义
- 概念: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词语。
- 类型:
- ①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 ② 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 ③ 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指为正义事业献身。
- ④ 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代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是中性词,现在是贬义词。
- 辨析方法:结合语境,分析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
- (2) 一词多义
- 概念: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 类型:
- ① 本义与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的相关意义。
- ② 同源词:具有相同的语源,读音相近,意义相关。
- 掌握方法:结合具体语境,积累常用实词的多个义项。
- (3) 词类活用
- 概念:某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改变了其原本的词性。
- 类型:
- ① 名词作动词:如“君将哀而生之乎”中的“生”,本为名词,用作“使…活下来”。
- ② 名词作状语:如“日削月割”中的“日”、“月”,本为名词,用作“每天”、“每月”。
- ③ 动词作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本为动词,用作“逃亡的人”、“败北的人”。
- ④ 形容词作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本为形容词,用作“亲近”、“疏远”。
- ⑤ 形容词作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本为形容词,用作“坚固的盔甲”、“锐利的兵器”。
- 判断方法:观察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及与前后词语的关系。
- (4) 通假字
- 概念:古书中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代替的现象。
- 特点:音同或音近,字形相似。
- 识别方法: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测其本字。
- (5) 偏义复词
- 概念: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只有一个语素起作用的词语。
- 类型:意义相近、意义相反。
- 判断方法:分析上下文,确定哪个语素表达了实际意义。
- 实词
-
- 虚词
- (1) 常见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于、则、者、之
- (2) 虚词用法:掌握每个虚词的多种用法,如“之”可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 (3) 意义辨析:区分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含义。
- (4) 做题技巧:代入法,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
- 虚词
-
-
(二)语法
-
- 特殊句式
- (1) 判断句
- 构成:通常由“者”、“也”表判断,或用“乃”、“为”、“即”、“则”等加强判断。
- 标志词:者、也、乃、为、即、则
- (2) 被动句
- 类型:
- ① “于”字句:如“臣诚恐见欺于王”。
- ② “为”字句: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 ③ “见”字句:如“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④ “受”字句:如“吾不能受命”。
- ⑤ 无标志被动句:根据语意判断。
- (3) 倒装句
- 类型:
- ① 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
- ② 宾语前置:
- a.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
- b.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未之有也”。
- c.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唯利是图”。
- ③ 定语后置:
- a. 格式:中心语+之+定语;中心语+之+定语+者。
- b. 特点:定语较长,为了突出修饰成分。
- ④ 介宾结构后置:
- a. “于”字结构后置。
- b. “以”字结构后置。
- (4) 省略句
- 类型: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 判断方法: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补充。
- 特殊句式
-
-
(三)文化常识
-
- 古代官职
- 类型:中央官职、地方官职、武官、文官等。
- 了解其职责和权力。
- 古代官职
-
- 古代称谓
- 类型:谦称、尊称、敬称、贱称等。
- 了解其使用场合和对象。
- 古代称谓
-
- 科举制度
- 流程: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 等级:秀才、举人、进士。
- 科举制度
-
- 古代纪年
- 年号纪年、干支纪年。
- 古代纪年
-
- 礼仪习俗
- 古代礼仪:跪拜礼、揖礼、拱手礼等。
- 风俗习惯:婚丧嫁娶、节日习俗等。
- 礼仪习俗
-
二、 文言文阅读
-
(一)审题
-
- 明确题型: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人物分析、主旨概括等。
-
- 关键词语: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答题方向。
-
-
(二)解题步骤
-
- 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中心。
-
- 精读段落:重点关注设题段落,理解段落内容。
-
- 分析句子: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含义。
-
- 确定答案: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原文内容,组织答案。
-
-
(三)翻译技巧
-
- 留: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
-
- 换:替换古今异义的词语。
-
- 补:补充省略成分。
-
- 删:删除无实义的虚词。
-
- 调:调整语序。
-
- 贯:力求语言流畅,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
-
(四)内容理解
-
-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行为等。
-
- 事件理解: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意义。
-
- 情感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 主旨概括: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
-
三、 备考策略
- (一)积累
-
- 词汇积累:重点积累常用实词、虚词的多种义项。
-
- 句式积累:掌握常见特殊句式的特点及用法。
-
- 文化常识积累:了解古代官职、称谓、礼仪等文化常识。
-
- (二)练习
-
- 精选范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进行精读练习。
-
- 真题演练:认真研究历年高考真题,熟悉题型及解题方法。
-
- 错题分析:及时总结错题,避免重复犯错。
-
- (三)方法
-
- 语境分析法: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词语含义及用法。
-
- 结构分析法: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含义。
-
- 联想记忆法:通过联想相关知识,加深记忆。
-
- (四)心态
-
- 保持耐心:文言文学习需要长期积累,要有耐心和毅力。
-
- 积极思考:遇到问题要积极思考,寻求解决方法。
-
- 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