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思维导图
《动植物思维导图》
一、植物界
1. 植物的基本特征
- 自养生物: 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合成有机物。
- 光合作用过程:
- 吸收二氧化碳和水。
- 利用叶绿素吸收光能。
- 生成葡萄糖和氧气。
- 影响因素: 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分。
- 细胞壁: 含有纤维素,支持和保护细胞。
- 固着生活: 大多数植物根系扎根土壤,固定自身。
- 生长: 具有顶端生长和侧生长的能力,可以不断生长。
- 繁殖: 可以通过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 有性繁殖: 通过花、果实和种子进行繁殖。
- 无性繁殖: 通过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
2. 植物的分类
- 藻类植物:
- 结构简单: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 生活环境: 水生环境为主。
- 例子: 绿藻、褐藻、红藻。
- 重要性: 产生氧气,是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
- 苔藓植物:
- 结构: 有茎和叶,但没有真正的根,有假根。
- 生活环境: 阴湿环境。
- 例子: 葫芦藓、地钱。
- 重要性: 可以指示环境污染程度。
- 蕨类植物:
- 结构: 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
- 生活环境: 阴湿环境。
- 例子: 肾蕨、卷柏。
- 繁殖方式: 孢子繁殖。
- 裸子植物:
- 种子特点: 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
- 结构: 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
- 例子: 松树、柏树、银杏。
- 特点: 大多为常绿乔木或灌木,适应性强。
- 被子植物:
- 种子特点: 种子有果皮包被。
- 结构: 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 分类:
- 单子叶植物: 子叶一片,叶脉平行或弧形,花瓣数目为3或3的倍数。
- 双子叶植物: 子叶两片,叶脉网状,花瓣数目为4、5或其倍数。
3.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 根:
- 功能: 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 类型: 直根系、须根系。
- 茎:
- 功能: 支持植物,运输水分和养分。
- 类型: 直立茎、缠绕茎、匍匐茎。
- 叶:
- 功能: 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 结构: 叶片、叶柄。
- 花:
- 功能: 进行有性繁殖。
- 结构: 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 果实:
- 功能: 保护种子,帮助种子传播。
- 组成: 果皮、种子。
- 种子:
二、动物界
1. 动物的基本特征
- 异养生物: 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摄取现成的有机物。
- 细胞壁: 没有细胞壁。
- 运动: 大多数动物可以自由运动。
- 感觉: 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外界刺激。
- 繁殖: 可以通过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2. 动物的分类
- 无脊椎动物:
- 原生动物: 单细胞动物。
- 腔肠动物: 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刺细胞。
- 扁形动物: 身体扁平,两侧对称。
- 线形动物: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
- 环节动物: 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
-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通常有贝壳。
- 节肢动物: 身体分节,有外骨骼和附肢。
- 脊椎动物:
- 鱼类: 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 两栖类: 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
- 爬行类: 身体覆盖鳞片或角质板,用肺呼吸。
- 鸟类: 身体覆盖羽毛,前肢变为翼,用肺呼吸,具有气囊辅助呼吸。
- 哺乳类: 身体覆盖毛发,用肺呼吸,胎生哺乳。
3. 动物的行为
- 先天性行为: 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
- 学习行为: 通过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4. 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 适应环境: 动物具有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 影响环境: 动物的活动会影响环境。
三、植物和动物的相互关系
- 食物链和食物网: 植物是生产者,为动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 互利共生: 植物和动物相互依存,互惠互利。
- 寄生关系: 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身上,获取营养。
- 竞争关系: 不同物种之间争夺资源。
四、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 栖息地丧失。
- 过度开发。
- 环境污染。
- 外来物种入侵。
-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 建立自然保护区。
- 加强法律法规。
- 提高公众意识。
- 控制污染。
- 保护濒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