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一章思维导图

《马原第一章思维导图》

一、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与世界观

1.1 世界观的概念

1.1.1 定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1.1.2 内容:涉及自然、社会、思维的普遍规律。
1.1.3 重要性: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1.2 世界观的类型

1.2.1 哲学世界观:经过理论概括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1.2.2 非哲学世界观:自发的、朴素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如宗教、迷信、民间习俗。

1.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3.1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提供哲学概括的素材和依据。
1.3.2 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原则和方向。

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2.1.1 时代背景: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矛盾激化,工人运动兴起。
2.1.2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1.3 实践基础: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2.1 实践性:立足于社会实践,服务于改造世界的需要。
2.2.2 科学性: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
2.2.3 革命性:批判旧世界,致力于变革社会,实现人的解放。
2.2.4 人民性: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

2.3.1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质、发展规律、认识论的学说。
2.3.2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历史观的学说。

3.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3.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1.1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3.1.2 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发展

3.2.1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际工作。
3.2.2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3.3 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

3.3.1 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3.2 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二、哲学基本问题

1. 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

1.1 内容: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2 两个方面

1.2.1 第一方面: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1.2.2 第二方面: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1 唯物主义

2.1.1 定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
2.1.2 基本形式
2.1.2.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
2.1.2.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2.1.2.3 辩证唯物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物质的本质和规律。

2.2 唯心主义

2.2.1 定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
2.2.2 基本形式
2.2.2.1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主观精神(感觉、经验、意识)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2.2.2.2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人的社会意识(理念、绝对精神、上帝)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3.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1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人的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3.2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被认识的,或者认为人的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1. 物质的概念

1.1 列宁的物质定义: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既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又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2 理解物质概念的要点

1.2.1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1.2.2 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
1.2.3 物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物质具有运动的属性。

2. 物质的运动

2.1 运动的概念: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2.2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2.2.1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2.2.2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2.2.3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没有运动就没有静止,没有静止就没有运动的衡量尺度。

2.3 运动的形式

2.3.1 五种基本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2.3.2 各种运动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高级运动形式是在低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

3. 物质的存在方式

3.1 时间的客观性: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3.2 空间的客观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3.3 时间和空间的特性:无限性和有限性、一维性和三维性。

3.4 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与物质不可分割。

4. 意识的本质

4.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4.2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

4.3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可以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四、 意识的能动作用

1.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

1.1 意识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意识具有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

1.2 意识可以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意识可以制定计划、设计方案、指导实践。

1.3 意识可以调控人的生理活动:精神状态对人的健康有重要影响。

1.4 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发展:正确的意识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2. 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

2.1 物质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离开物质,意识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2.2 实践是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意识才能转化为现实。

2.3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才能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思维导图数学五年级上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