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到1949年思维导图

《1921年到1949年思维导图》

I.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发展 (1921-1927)

  • A.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

      1. 背景:
        • a.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b. 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c.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为中国指明了方向。
        • d. 民族危机加深,各种救国方案失败。
      1. 标志: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1. 意义:
        • a. 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 b. 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 c. 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 B. 初期的革命活动 (1921-1923)

      1. 开展工人运动:
        • a. 组织工人罢工,提高工人阶级觉悟。
        • b. 创办工人学校,培养工人运动骨干。
      1. 宣传马克思主义:
        • a. 创办刊物,传播革命思想。
        • b. 在各地建立党的组织。
      1. 寻求革命道路:
        • a. 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 C. 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1927)

      1. 背景:
        • a. 中共认识到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b. 孙中山接受中共的反帝主张,希望借助共产党的力量。
        • c. 共产国际的推动。
      1. 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 主要成就:
        • a. 建立黄埔军校,培养军事人才。
        • b.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 c.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
      1. 合作破裂:
        • a.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 b.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II. 十年内战 (1927-1937)

  • A. 南昌起义 (1927)

      1.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革命面临危机。
      1.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1. 意义:
        • a.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 b.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 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

      1. 建立: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后,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 探索:
        • a.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方针。
        • b. 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 c. 创建红军,开展游击战争。
      1. 意义:
        • a.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 b. 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 C. 反“围剿”斗争 (1930-1934)

      1. 背景: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多次“围剿”。
      1. 过程: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前四次“围剿”。
      1.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 a. 原因: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
  • D. 长征 (1934-1936)

      1. 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1. 路线: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到达陕北吴起镇。
      1. 遵义会议 (1935):
        • a. 内容: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b. 意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 意义:
        • a. 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b. 宣传了革命思想,扩大了党的影响。
        • c. 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III. 抗日战争 (1937-1945)

  • A. 西安事变 (1936)

      1. 背景:日本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 经过: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 结果:和平解决,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1. 意义:
        • a. 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b. 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爆发。
  • B. 全面抗战爆发 (1937)

      1.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1. 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爆发。
      1. 南京大屠杀: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 C. 国共合作抗日 (1937-1945)

      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 国民党正面战场:
        • a. 组织一系列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 b. 后期逐渐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1. 共产党敌后战场:
        • a. 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 b. 实行精兵简政,发展经济。
        • c. 进行文化建设,提高人民觉悟。
      1. 重要战役:
        • a. 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 b. 百团大战:彭德怀指挥,打击日军侵略气焰。
  • D. 抗战胜利 (1945)

      1. 原因:
        • a. 全民族的抗战,国共合作的共同努力。
        • b.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
        • c. 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斗。
      1. 意义:
        • a. 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帝斗争。
        • b. 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 c.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 d.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IV. 解放战争 (1946-1949)

  • A. 内战爆发 (1946)

      1. 背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拒绝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1. 标志: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 B. 战略防御阶段 (1946-1947)

      1. 重点防御: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1.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 C. 战略反攻阶段 (1947)

      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 战略决战的条件逐渐成熟。
  • D. 战略决战阶段 (1948-1949)

      1. 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1. 淮海战役:歼灭国民党主力。
      1. 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
  • E. 渡江战役 (1949)

      1. 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 F.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

      1. 标志: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
      1. 意义:
        • a.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b.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 c.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 d. 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总结: 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建立,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斗争,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十万个为什么思维导图简单漂亮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