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思维导图

《小英雄雨来》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小英雄雨来

一、人物形象

1. 性格特点
  • 勇敢机智:
    • 关键情节:面对敌人搜查,临危不乱,机智应对。
    • 体现:跳窗逃脱、水中藏身、用“顺口溜”迷惑敌人等。
    • 心理描写:紧张、害怕,但更坚定守护秘密的决心。
  • 爱国热情:
    • 思想根源:受共产党员李老师的教育和影响,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 行动表现: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交通员李老师,传递重要情报。
    • 情感表达:对侵略者的憎恨,对家乡的热爱。
  • 顽皮天真:
    • 年龄特点:儿童的纯真和活泼。
    • 日常生活:喜欢游泳、捉鱼摸虾,和伙伴们玩耍。
    • 对比:与敌人斗智斗勇时的成熟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其可爱之处。
  • 朴实善良:
    • 家庭影响:生长在贫苦农民家庭,懂得生活的艰辛。
    • 待人态度:对李老师尊敬,对小伙伴们友爱。
    • 行动表现:乐于助人,关心他人。
2. 外貌描写
  • 年龄:十二三岁
  • 特征:黑头发、大眼睛,身体结实,水性好。
  • 作用:突出儿童的健康活力,也暗示其水性好,为后续情节发展做铺垫。
3. 人物关系
  • 李老师:雨来敬佩和学习的对象,也是雨来保护的对象,指引雨来走上革命道路。
  • 雨来的父母:朴实善良的农民,对雨来有影响,支持雨来的爱国行为。
  • 小伙伴们:雨来的玩伴,侧面反映雨来的天真和活泼。
  • 日本鬼子:雨来的敌人,与雨来形成对立关系,推动情节发展。

二、情节发展

1. 故事背景
  • 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 地点:晋察冀边区的芦花村
  • 环境:战争环境下的农村,充满危险和紧张气氛。
2. 故事开端
  • 李老师来到芦花村:李老师在雨来家落脚,向孩子们宣传抗日思想。
  • 雨来学习认字:李老师教雨来认字,激发雨来的学习兴趣。
  • 埋下伏笔:李老师的特殊身份和战争环境,为后续情节埋下伏笔。
3. 故事发展
  • 鬼子进村搜查:日本鬼子来到芦花村,进行残酷的搜查。
  • 雨来掩护李老师:雨来机智勇敢地掩护李老师,使其成功脱险。
  • 雨来被捕:雨来为了保护李老师,被日本鬼子抓住。
  • 敌人严刑拷打:敌人对雨来进行严刑拷打,逼问李老师的下落。
  • 雨来坚决不屈服:雨来宁死不屈,始终没有出卖李老师。
4. 故事高潮
  • 雨来跳河:雨来假装承认,趁机跳入河中逃生。
  • 敌人开枪射击:敌人向河中开枪射击,雨来生死未卜。
  • 村民误认为雨来牺牲:村民们以为雨来牺牲了,悲痛万分。
5. 故事结局
  • 雨来奇迹般生还:雨来凭借着出色的水性,成功逃脱,并回到村里。
  • 雨来继续战斗:雨来继续投入到抗日斗争中,成为真正的“小英雄”。
  • 升华主题:展现了儿童的爱国精神和勇敢无畏的品质。

三、主题思想

1. 爱国主义
  • 中心思想:歌颂了少年儿童热爱祖国、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 具体体现:雨来为了保护李老师,宁死不屈,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2. 英雄主义
  • 英雄形象: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小英雄形象。
  • 英雄行为:雨来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国家利益,展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3. 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 鲜明对比:正义的雨来与邪恶的日本鬼子形成鲜明对比。
  • 体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歌颂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

四、艺术特色

1. 语言朴实生动
  • 儿童化语言:运用大量儿童化的语言,符合雨来的年龄特点。
  • 口语化表达:语言简洁明快,充满生活气息。
2. 情节紧凑曲折
  • 悬念设置:通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兴趣。
  • 高潮迭起:情节紧张刺激,扣人心弦。
3. 细节描写生动
  • 环境描写:对芦花村的景色和战争环境的描写,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 心理描写:对雨来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4. 人物刻画鲜明
  • 抓住特点: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行动的描写,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 对比手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雨来勇敢机智的特点。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整式的乘除思维导图七下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