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初一思维导图

《生物初一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生命科学的初步探索

I. 生命的特征 (第一级分支)**

  • A.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第二级分支)

      1. 组成成分 (第三级分支)
        • a. 生物:细胞(基本单位),有机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核酸),无机物(水、无机盐)。
        • b. 非生物: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无特定结构。
      1. 结构层次 (第三级分支)
        • a. 生物: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如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 b. 非生物:结构简单或无序。
      1. 生命活动 (第三级分支)
        • a. 生物:具有生命活动,如生长、繁殖、新陈代谢、遗传变异、应激性等。
        • b. 非生物:没有生命活动。
  • B. 生物的基本特征 (第二级分支)

      1. 需要营养 (第三级分支)
        • a. 自养生物:利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
        • b. 异养生物:直接或间接摄取现成的有机物。
      1. 能进行呼吸 (第三级分支)
        • a. 有氧呼吸: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 b. 无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释放少量能量。
      1. 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第三级分支)
        • a. 排泄: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 b. 分泌:产生对生命活动有用的物质。
      1.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第三级分支)
        • a. 应激性:对刺激产生反应。
        • b. 例子:含羞草的触碰反应,人体的感觉和运动。
      1. 能生长和繁殖 (第三级分支)
        • a. 生长:体积增大,细胞数量增多。
        • b. 繁殖:产生新的个体,延续种族。
      1. 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第三级分支)
        • a. 遗传:亲代将特征传递给子代。
        • b. 变异: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1.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三级分支)
        • a. 细胞: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II. 认识常见的生命 (第一级分支)**

  • A. 植物 (第二级分支)

      1. 主要类群 (第三级分支)
        • a.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如海带、紫菜。
        • b. 苔藓植物:有茎和叶,但没有真正的根,如葫芦藓。
        • c.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但繁殖需要水,如蕨菜。
        • d. 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 i. 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如松树、柏树。
        • ii. 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如苹果树、水稻。
      1.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第三级分支)
        • a. 根的适应:发达的根系适应干旱环境。
        • b. 叶的适应:叶片面积大小适应光照强度。
        • c. 茎的适应:某些植物茎能储水。
  • B. 动物 (第二级分支)

      1. 主要类群 (第三级分支)
        • a. 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
        • i. 腔肠动物: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如水螅、海蜇。
        • ii. 扁形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如涡虫。
        • iii. 线形动物:身体细长,有口有肛门,如蛔虫。
        • iv. 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如蚯蚓。
        • v.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通常有外套膜和贝壳,如河蚌、蜗牛。
        • vi. 节肢动物:身体分节,有外骨骼,如昆虫、蜘蛛。
        • b. 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的动物。
        • i. 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 ii. 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如青蛙。
        • iii. 爬行类:体表覆盖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如蛇、蜥蜴。
        • iv. 鸟类:体表覆盖羽毛,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呼吸,如麻雀、鸽子。
        • v. 哺乳类:体表覆盖毛发,用肺呼吸,胎生哺乳,如老虎、鲸鱼。
      1.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第三级分支)
        • a. 伪装:改变体色与环境一致,躲避天敌。
        • b. 迁徙:为了寻找食物或繁殖场所而进行长距离移动。
        • c. 冬眠:降低代谢水平,减少能量消耗,度过寒冷季节。
  • C. 微生物 (第二级分支)

      1. 细菌 (第三级分支)
        • a. 结构:单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
        • b. 繁殖:分裂生殖。
        • c. 作用: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有些细菌能引起疾病。
      1. 真菌 (第三级分支)
        • a. 结构:单细胞或多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壁含有几丁质,如酵母菌、霉菌。
        • b. 繁殖:孢子繁殖。
        • c. 作用: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有些真菌能引起疾病,有些能产生抗生素。
      1. 病毒 (第三级分支)
        • a. 结构: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 b. 繁殖: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
        • c. 作用:引起动植物的多种疾病。

III.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级分支)**

  • A.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第二级分支)

      1. 非生物因素 (第三级分支)
        • a. 光照: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 b. 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
        • c. 水分: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 d. 空气:影响生物的呼吸作用。
      1. 生物因素 (第三级分支)
        • a. 种内关系: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合作和竞争。
        • b. 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 B.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级分支)

      1. 植物的影响 (第三级分支)
        • a. 固沙:植物的根系能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 b. 涵养水源:森林能吸收雨水,减缓洪涝灾害。
        • c. 净化空气: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 动物的影响 (第三级分支)
        • a. 传播种子:动物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 b. 控制害虫:某些动物能捕食害虫。
      1. 微生物的影响 (第三级分支)
        • a. 分解有机物:微生物能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
        • b. 参与物质循环:微生物参与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氮循环等。
  • C. 生态系统的初步认识 (第二级分支)

      1. 生态系统的组成 (第三级分支)
        • a. 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 b. 生物成分:
        • i. 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 ii. 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生物,主要是动物。
        • iii. 分解者:能分解动植物遗体和废物,获得能量的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1. 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三级分支)
        • a.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 b. 食物网:由多条相互交错的食物链构成。
        • c. 能量流动: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逐级递减。
      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三级分支)
        • a.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 b. 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 c. 人类的活动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应注意保护环境。

          IV. 生物学研究方法 (第一级分支)

  • A. 观察法 (第二级分支)

      1. 定义 (第三级分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细致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1. 注意事项 (第三级分支)
        • a. 观察前要明确目的和内容。
        • b. 观察时要细致、客观、全面。
        • c. 观察后要及时记录和整理。
  • B. 实验法 (第二级分支)

      1. 定义 (第三级分支):通过控制实验条件,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1. 基本要素 (第三级分支)
        • a. 实验组: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组。
        • b. 对照组: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组,作为参照。
        • c. 实验变量:实验中要研究的因素。
        • d. 控制变量:除了实验变量外,其他所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应保持一致。
      1. 注意事项 (第三级分支)
        • a. 实验设计要合理、科学。
        • b. 实验过程要认真、细致。
        • c. 实验结果要客观、真实。
  • C. 调查法 (第二级分支)

      1. 定义 (第三级分支):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研究对象的资料。
      1. 调查方法 (第三级分支)
        • a. 问卷调查。
        • b. 实地考察。
        • c. 查阅资料。
      1. 注意事项 (第三级分支)
        • a. 调查前要明确目的和范围。
        • b. 调查过程中要客观、真实地收集资料。
        • c. 调查后要认真分析和整理资料。
  • D. 资料分析法 (第二级分支)

      1. 定义 (第三级分支):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1. 注意事项 (第三级分支)
        • a. 资料来源要可靠。
        • b. 分析方法要科学。
        • c. 结论要客观。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思维导图数学五上小数乘法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