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与克的思维导图三年级》
中心主题:千克与克
一、 认识千克与克
- 定义:
- 千克 (kg):是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
- 克 (g):是质量的单位,千克的千分之一。
- 符号:
- 千克:kg
- 克:g
- 生活中的应用:
- 物品重量:例如,一袋大米重10千克,一块橡皮重10克。
- 人体重量:例如,一个三年级小朋友体重30千克。
- 食品包装:例如,一包饼干重200克。
- 商品标签:例如,水果、蔬菜、肉类等标示重量。
- 计量工具:
- 盘秤:用于称量较重的物品,例如蔬菜、水果。
- 电子秤:用于称量精确的物品,例如药材、食品。
- 杆秤:传统称重工具,逐渐被电子秤替代。
- 天平:实验室常用的精确称量工具,了解即可。
- 感知轻重:
- 用手掂量:通过手的感知,初步判断物品的轻重。
- 实物比较:直接比较两个物品的重量,感知千克与克之间的差距。
二、 千克与克的关系
- 换算关系:
- 1 千克 (kg) = 1000 克 (g)
- 单位转换:
- 千克换算成克:用千克的数值乘以1000。 例如:3 千克 = 3 × 1000 = 3000 克
- 克换算成千克:用克的数值除以1000。 例如:5000 克 = 5000 ÷ 1000 = 5 千克
- 练习:
- 填空:
- 2 千克 = ( ) 克
- 8000 克 = ( ) 千克
- 5 千克 300 克 = ( ) 克
- 6050 克 = ( ) 千克 ( ) 克
- 判断:
- 1 千克棉花比 1 千克铁轻。(×)
- 1000 克比 1 千克重。(×)
- 小明的体重是 30 克。(×)
- 填空:
- 应用题:
- 例1:妈妈买了 2 千克苹果和 1500 克香蕉,一共买了多少克水果?(2 千克 = 2000 克,2000 克 + 1500 克 = 3500 克)
- 例2:一袋洗衣粉重 800 克,买 3 袋洗衣粉一共重多少千克多少克?(800 克 × 3 = 2400 克 = 2 千克 400 克)
三、解决实际问题
- 估算:
- 估计物品重量:根据生活经验,估算常见物品的重量,培养数感。
- 例如:一本书大约重 300 克,一个苹果大约重 200 克。
- 购物问题:
- 计算总价:根据物品的单价和重量,计算总价。
- 例如:苹果每千克 8 元,买 2 千克需要多少钱?(8 元/千克 × 2 千克 = 16 元)
- 比较价格:比较不同包装的商品,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商品。
- 例如:一包饼干 200 克,售价 5 元;另一包饼干 500 克,售价 12 元,哪个更划算?(计算每克的价格进行比较)
- 数学游戏:
- 称重游戏:让学生分组称量教室里的物品,例如书本、文具盒、水壶等,并记录重量。
- 估重游戏:让学生估计物品的重量,然后用秤进行验证,看谁估算的更准确。
- 购物模拟:模拟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练习千克和克的换算及计算。
- 实际应用:
- 做菜:跟着菜谱做菜,了解食材的用量,例如盐 5 克,糖 10 克。
- 称体重:定期称体重,记录体重变化,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 购买水果:和家长一起去超市或菜市场购买水果,观察商品标签上的重量。
四、易错点与注意事项
- 单位混淆:
- 注意区分千克和克,避免单位混淆。
- 提醒学生在计算时,要统一单位。
- 计算错误:
- 注意进率:1 千克 = 1000 克,避免进位或退位错误。
- 细心计算:认真审题,仔细计算,避免计算失误。
- 生活经验不足:
- 加强生活联系:多让学生接触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培养对重量的感知。
- 实物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 估算不准确:
- 多加练习:通过多次估算,提高估算的准确性。
- 参照物: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例如一本书、一个苹果,帮助估算。
- 题目理解偏差:
- 认真审题: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理解题意。
- 画图辅助:对于较难的应用题,可以尝试画图辅助理解。
五、扩展延伸
- 更大的质量单位:
- 吨 (t):了解吨的概念,1 吨 = 1000 千克。
- 应用:用于计量非常重的物品,例如卡车、轮船、建筑物等。
- 更小的质量单位:
- 毫克 (mg):了解毫克的概念,1 克 = 1000 毫克。
- 应用:用于计量微小的物品,例如药物成分、化学试剂等。
- 古代质量单位:
- 了解古代常用的质量单位,例如斤、两等,并了解它们与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 质量与重量的区别:
- 初步了解质量与重量的区别,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重量是物体受到的重力。 (三年级可以简单介绍,不必深究)
这个思维导图旨在帮助三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千克和克,从认识概念、掌握换算、解决问题到扩展延伸,逐步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和应用。通过丰富的实例、游戏和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